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姊妹 The Help

在台灣的我們,大概很難想像,美國這樣一個高度開發號稱民族熔爐的國家,會有一段時間,有一些人,認為人類會因為膚色的不同而有高貴低劣的分別。黑人是天生帶著病菌的,那些病菌會傳染給無抵抗能力的白人,所以必須予以隔離。但是美利堅是個偉大而包容的國家,林肯總統都解放黑奴了,不能隨意打殺販賣了(至少不能光明正大的做),所以還是得賞他們點東西以示我們的寬大。但他們是比較低下的人種,可不能跟白人混在一起啊,那成什麼體統,所以"平等和隔離"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方法。黑人不能跟我們白人上同一間教堂、同一間醫院、同一所學校、同一間商店,連買東西都要從不同的窗口拿出來,坐公車他們也只能窩在後座,要是白人來了還不趕快讓座。用同一副餐具坐同一個馬桶?都不怕染上黑人病菌嗎!


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的《姊妹 The Help》,講的就是在那樣一個看似荒謬但真實存在的年代,在那樣一個到現在仍帶有保守傳統氣息的南方小鎮,一個中產階級出身的白人女孩,和幾名平時替白人雇主幫傭的黑人女性,共同將她們的故事成書出版。所以,這部片子在講種族議題。即使到今日,美國都選出黑人總統了,種族議題仍是他們最敏感的一塊。過去只要是相關題材的電影,大多十分沉重,但從女性角度切入的姊妹,卻以輕快明亮的基調,帶著時而溫馨感人時而幽默的劇情,來描述發生於1963年被稱為deep south的密西西比州的黑人幫傭與白人雇主,這個如果要拍可以拍得很悲情的故事。別忘了這是密西西比!到現在都還有3K黨存在的地方!只要是背景設在密西西比州的種族相關議題電影都是毫不客氣地直指當地種族歧視的現象,包括《密西西比謀殺案 Ghosts of Mississippi》、《烈血大風暴 Mississippi Burning》這些電影用死亡和暴力刻出種族歧視在這個街道上還堅持掛著當初南北戰爭時期南軍旗幟的州仍然是揮之不去的陰影。但姊妹偏不跟你搞悲憤。這部電影很幽默但不胡鬧,很溫馨但不天真,人物的塑造無論黑白兩邊都很鮮明,是一部極度政治正確但又不會枯燥到讓人嚼不下去電影,讓觀眾一會哭一會笑,難怪它能在票房或是獎項上都有很好的表現。主角是Emma Stone演出的Skeeter,這個角色本來就討喜,她的表現也中規中矩。但本劇真正的明星是飾演Aibileen的Viola Davis,她演出Aibileen穩重的外表下,對現況的無奈與不滿,和想要做出改變的掙扎。其他人的演出也都很搶眼,除了可愛的Minny和Celia,連大魔王Hilly也都有讓人氣得牙癢癢的演技。整體演出和影片的水準都很平均,60年代的布景和氣氛也很棒,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部片子。

跟原著比起來,電影其實省略了不少細節,不過這也難免,畢竟原著挺厚的,同時在劇情上也有做一些小更動,但我認為這些都可以接受,有些部分還更合理。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因為影片的調性比較柔和,所以其實有些當時的時代氛圍只有輕輕帶過。不了解的觀眾,可能無法體會Skeeter和其他幫傭們做的事有多危險。那是個連一個黑人學生要上白人大學都得出動軍人護衛引發暴動的年代,在當時的種族隔離法規定之下,任何鼓動黑人平權的行為都是違法的,黑人或白人去做都一樣。她們寫書的事一但被發現,坐牢不說,輕一點的那些黑人幫傭失去工作,接下來是她們的家人失去工作,然後再也找不到願意雇用他們的人,被收回房子,斷水斷電,一家人連活下去都有問題。嚴重一點的,被種族主義者盯上,要不放火燒了她們的家,要不直接放火燒她們。火燒、槍殺、吊死、毆打、被綁在飛馳的汽車後面拖行,這些都是當時的白人確實對當時的黑人做過的事,而且兇手很少受到法律制裁。我認為這部分沒有拍出來,就顯不出Skeeter和黑人幫傭們做這些事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冒多大風險的情況,很可惜。 

不只是種族的議題,這部電影也涉及了性別和階級問題。歧視不只存在於種族之間,歧視也存在階級之間。在60年代的美國,那些出身中產階級的南方女孩們,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找個有錢的帥哥丈夫,你想做什麼,你未來有什麼志向,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都比不上找到好老公來得重要,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 Mona Lisa Smile》便以此為主題,反映當時對待女性的不公平態度。姊妹這部電影裡,男人可說屈指可數,他們要不就從女人生命裡缺席(Aibileen的丈夫),要不就是會毆打妻子的混蛋(Minny的丈夫),就不就是像個局外人一樣(貴婦群的丈夫)。我們看到Stuart和Skeeter第一次見面時,他就毫不掩飾對"密西西比大學的女孩們"的不屑。即使Skeeter的個性令他感興趣,而他也說出"寫出你真正相信的東西"這種在女性勵志電影裡常會出現的好男人台詞,但我認為Stuart只不過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在對Skeeter展示他的寬容罷了,他並不真的認可Skeeter做的事。我們假設今天Skeeter真正想寫的不是傑克森市黑人幫傭的故事,而就是家事專欄,她努力做功課,認真寫文章回覆來信,這就使她的文章比較不重要嗎?把家事當成是小家子氣只屬於女人會操心的事,不也是一種成見。Stuart在書出版之後勃然大怒和Skeeter分手,說"一切都很好,你為什麼偏要挑起問題呢?",我們就知道Stuart表面上看不起那些以獵老公為專業的女孩,但事實上他想要的也只是一個那樣的女孩,只不過他的女孩不能跟其他那些太像,有點不同才能顯得他自己的高人一等。他的女人可以不精心打扮,可以把臭男人罵一頓,可以自己出去找份工作,但也不能太超過。她在乎什麼,對她來說什麼是正確的該做的事,得由他來認定,獲得他的認同,不然就是"自私的女人"了。至於階級的部份,來自屬一屬二貧困區甜糖渠的white trash Celia,憑什麼嫁入豪門,搶走大家都想要的好男人?看她那俗氣的髮型過濃的妝容不得體的服裝,這種女人也配加入我們的圈子跟我們在一個屋子裡打橋牌?誰管她是不是心地善良開朗單純,別想!

歧視並不存在人的天性裡。小孩子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膚色去評斷人,他們是透過相處去知道這個人好不好。就像Mae Mobley也知道Aibileen更像她真正的媽媽,而不是那冷淡虛假的Elizabeth。在Skeeter的心裡,Constantine才是真正撫養她長大的人。歧視是後天培養的。那些裝模作樣的傑克森貴婦團,大概從小也都是由黑人幫傭帶大的吧!她們大概也都有把這些黑人幫傭當媽媽的時刻,但她們長大之後都被成年人灌輸了黑白有別的觀念,她們真心相信那些黑人有病毒黑人就是低於白人是可以被擁有的物品的狗屁,使她們成為現在這樣的冷血又自大的人。是當時的社會和長久累積的錯誤觀念扭曲了她們的想法。當然如果要把這些白太太的行為用社會的錯來一言以蔽之也太過避重就輕也推卸責任。在那個錯誤的環境裡,還是有很多白人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做對的事。除了Skeeter,還有Johnny跟Celia,相信很多人都為了Celia幫Minny準備的那一餐而噴淚了,還有為了自己的黑人幫傭上班方便而花兩倍錢買下田地的醫生。人性裡善和分辨對錯的那部分自會產生影響,但如何做為就要看有沒有勇氣。就像Skeeter的母親,她對Constantine眨眼的樣子就知道她們處得不錯,只是在真正的考驗面前,她一時失去了勇氣,造成永遠的遺憾,她道歉的眼淚是發自真心地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

至於台灣,我覺得台灣人現在也沒有好到哪裡去。我們自詡為民主國家,以我們的自由和民主思想還有經濟發展為傲,就算我們現在被一堆國家趕過去,今年經濟成長率連保1都有問題了,失業率和油電水物價手牽著手往上攀升一去不回頭,離淪為下一個希臘只有半步之遙,有些人仍然抱著驕傲的心態,去看待那些漂洋過海遠赴異鄉工作的外籍勞工。《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裡面所揭露的,是一篇篇外籍勞工在台灣的辛酸血淚,他們在我們稱為寶島的台灣,受盡凌辱折磨,剝削欺壓,最後不得已只能選擇逃。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很震驚,台灣人什麼時候成了這個可怕的樣子了?不要說書中收錄的是25篇個案,去翻翻新聞,就知道這種事時常發生。那些醜惡的嘴臉,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態度(別說外勞了,做服務業的人一定也常碰到那種狗眼看人低的奧客),跟那些種族歧視的白人有什麼兩樣。只是人家美國人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他們有發現問題並想辦法改善,我覺得台灣人在這一塊非但沒有自知還越來越嚴重,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結局沒有皆大歡喜。當然有好的部分,但它也沒有假裝那本書出版之後所有傑克森市的黑人幫傭就都獲得了幸福快樂的結局,她們就可以和雇主家平起平坐,上同一間廁所。Aibileen被Hilly陷害偷竊開除,被迫離開她心愛的Mae Mobley,和她過去一直熟悉的生活。但就算害怕,她和Skeeter都勇敢的去做自己,尋找未來的方向。Aibileen安慰Mae Mobley的那句話"You is kind, you is smart, you is important."(希望不要有看電影不專心的文法魔人再跳出來說是you are不是you is),也是對著她自己説的,還有Constantine當初告訴Skeeter的話,你並不因為自己的膚色和外表,也不因為那些笨蛋說了你什麼,就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片尾結束在Aibileen走在早晨安靜的街道上,看似道路無限延長,就像當時的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不過改變是在發生的,隔年的1964年詹森總統就簽署了宣佈種族隔離和歧視法案違法的民權法案,即使接下了簽署法案那隻筆的金恩博士後來遭到暗殺,支持黑人平權的甘迺迪總統也死了,但黑人為了爭取平等的努力一直都沒有停下來過,時至今日他們還選出了黑人總統。但美國如今是個完全沒有種族歧視的國家了嗎?並不是,那樣的觀念仍然存在,就像個固執的鬼魂糾纏著不肯離去,但只要人們堅持做對的事的勇氣,說出事實真相,那麼金恩博士,讓自由之聲迴響在每個村落,每個州和每個城市,世界沒有種族和膚色歧視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1 則留言:

  1. hi, 我是Daily Listening Music Notes版主馬瓜。回顧過去部落格留言,看到妳留下的精闢討論。不知現在可好?有臉書嗎?不知是否有這個榮幸成為臉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