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你可以做得更好

有時候我在看一些電影都會感到很可惜。它們有很好的基本設定,但接下來卻沒有發展出相對應的好劇情,或者是有什麼不足之處。就好像蓋房子的時候搭了一副很好的骨架,最後卻蓋成奇形怪狀的樣子,有好幾個漏洞。我想要寫寫這些電影,這些電影不是不好,而是我覺得其實它們還可以更好。

Ψ 重裝任務 Equilibrium

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某個腦殘國家的統治者認為一切戰爭暴力和邪惡的源頭,皆是來自於人類擁有感情,因而使用藥物抑制人類情感,運用高科技和恐怖統治打造集權高壓國家,控制人們的思想。男主角John Preston原本是專門抓還有感情的「思想犯」的思想委員,但在一次意外中沒有服藥而導致他開始有感覺,並開始協助反抗軍對抗政府。

我一直都覺得背景在高壓集權政府下人民如何求生與反抗的題材和設定很酷,特別是這部片子還涉及了思想的控制,其實很容易在這裡面看見好幾部著名反烏托邦小說的影子,例如專門監視人民是否在感覺的部門叫真理部,就像那個那偉大的小說,喬治歐威爾的《1984》裡負責文化和教育洗腦的機構一樣;沒有感覺的話八成婚姻也是國家分配,整齊的服裝款式,每個人在社會的位置有嚴格的分類,又有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的味道;對於美麗事物的破壞,思想審查、燒書的行為,也有布萊伯利的《華氏451度》的感覺。這是一部低成本小製作的電影,有帥到爆的Christian Bale,和特別又帥氣的槍型打鬥場面,但我覺得重裝任務裡國家對人民的控制手段太粗糙簡單,如果政府控管人民的手段僅是用藥物壓抑感情,那麼發生意外沒有用藥而使民眾群起暴動的的機會太大了,即使裡面的思想委員再怎麼厲害也無法控制情感這個項目的。而這麼做的理由也太牽強,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完全感覺不到有發生的可能性,不像那些反烏托邦小說帶給人們不寒而慄的真實感。關於「老大哥」的作品很多,重裝任務很可惜並不太深入也沒有特殊的觀點,如果劇情是當初到底為什麼這個國家會做出這種決定的過程、遭遇到的反抗都演出來,或許還會比較刺激一點,但說真的我怎麼想都不認為會有人贊成用壓制情感的方式來把自己出賣給政府,這種政黨要怎麼獲得政權得我實在想不透。

Ψ 血世紀 Daybreakers

因為一隻帶病毒的蝙蝠,使得全世界的人類都成了吸血鬼,沒被感染的人除了被親友轉變之外,則成了到處被追捕的食物。但是隨著人類的數量越來越少,替代性的血液研發又失敗,吸血鬼社會的糧荒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因為血液不足而造成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血液博士在尋找人造血的過程中與人類反抗軍有所接觸,想要聯手找出逆轉人類變成吸血鬼過程的方法,讓吸血鬼們再變成人類,以拯救世界不被毀滅。

這幾年YA吸血鬼電影一部接一部,但大多是言情小說式的人鬼戀劇情,我年紀已經不小了不會被慘白著一張臉的娘娘腔男生和幼稚的戀愛情節吸引,所以那些電影和影集我都不喜歡。不過血世紀裡的吸血鬼和這整部電影一點也不娘,裡面的全吸血鬼社會設定很有趣,我們看到路邊的小販賣的是血咖啡,車子有為了讓吸血鬼在白天也可以外出的裝備,還有把人類當成血牛一樣抽血的工廠,像抓流浪動物一樣抓人類的吸血鬼軍隊,無血可吸的吸血鬼們要不就是不吸血餓死,要不就是去吃其他的吸血鬼最後變成怪物。整部電影瀰漫著世界即將崩毀的悲傷與無力,冷冷的色調,這是一個在死去的世界,最後吸血鬼軍隊互相殘殺那一段很血腥也讓人很不舒服。而當時的預告搭配Placebo 的歌曲感覺很讚,更讓我非常期待。但是其實裡面的重點,也就是要找尋吸血鬼變人的方法太虎頭蛇尾,整部片子都很虎頭蛇尾,就好像編劇沒梗了一樣,而當初在由吸血鬼掌控整個權力高層的時候,沒有考慮食物控管和吸血鬼增加數量造成失衡狀況的設定也很誇張。感覺當時吸血鬼病毒蔓延之始,全世界大混亂和集體恐慌的樣子,還有從人類社會過度到吸血鬼社會的過程的劇情,會更加刺激和有戲劇張力。

Ψ 關鍵報告 Minority Report

在未來世界裡,因為三個擁有超能力的人所發展出來的犯罪偵查系統,讓政府針對還沒有犯下殺人罪就先被預測的人進行逮捕。犯罪防治署的隊長John Anderton平時負責的就是將這些被預視到會犯下殺人罪的犯人在他犯案前抓起來,以阻止兇殺案,卻被人陷害,自己成了被預測殺人的對象,因而進行逃亡,試圖找出關鍵報告以證明自己的清白。

改編自Philip Dick的短篇小說,但是電影將其大幅改編,探討了幾個對科幻題材來說也不新鮮的問題,例如命運與自身的選擇,政府的權力與人權等等。大家都知道刑法講究的是罪刑法定主義,一個人有罪無罪,是取決於他的行為有無違法,但你可以接受政府因為你還沒做的事就將你逮捕以挽救另一條生命嗎?還沒有發生的事如何成為犯罪呢?而在一個人知道了自己的命運之後,自由意志和自我的選擇能夠戰勝命運的安排嗎?而命運可以被介入並改變的嗎?這些討論的點都很有趣,但是電影裡卻將它簡化到可以讓觀眾輕易看懂劇情的程度,原著裡一環扣一環的邏輯推論都被拿掉了,而且變動了少數報告的概念。以電影的設定來看,這套系統根本就行不通,因為三個人裡如果少了Agatha另外兩個雙胞胎就幾乎無法運作,而且他們的超能力也不是大家都有或是某個特定條件之下會出現,而是只出現在他們三人身上,那萬一他們死了以後這系統也要關門了?另外,Lamar是要怎麼陷害John,才能導致John去殺人,而被Agatha他們看見?從電影裡來看,Lamar似乎只是找個倒楣鬼,給他幾張John兒子的照片,然後等John來的時候跟他說人是他殺的這樣而已,這樣也說不過去。


 Ψ 我是傳奇 I Am Legend

就像血世紀,全世界因為病毒的失控蔓延而毀滅,沒有因為病毒而死的人,成了類似吸血鬼的怪物,只有很少數人沒有被感染而存活著。在城市裡,一位科學家 Robert Neville,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唯一的倖存者,將自己的家修建成堡壘,白天帶著狗狗出去尋找食物和生活用品,傳送電台訊息給可能的生還者,晚上則是想辦法不被吸血鬼們發現蹤跡,在無盡的寂寞裡努力的一個人活下去,還要想辦法找出治療被感染者的解藥。

改編自Richard Matheson的短篇故事,這部電影呈現人類在大災難後求生的境況和巨大的孤寂對心靈的影響,但是很可惜的是他把原著的故事改得很好萊塢式。原著裡的男主角不是什麼科學家只是普通人,他的生活也不像電影裡的男主角這麼嚴謹和舒適,而且也沒有狗相伴更加孤單,而原著和電影對於「我是傳奇」這個概念的詮釋更是天差地遠。在原著裡,男主角之所以是傳奇,是因為身為最後一個人類的他,白天出去獵殺吸血鬼掠奪物資,對於剛建立的吸血鬼來說,他就像是童話故事裡的惡鬼一樣,專門在白天出現取走人命,他成為新世界的恐怖傳說,他認為自己才是正常的其他人都是病毒感染者,但事實上當正常的數量遠小於不正常,那樣還能稱為正常嗎?而電影則是抽掉這一層概念,電影裡的男主角之所以會成為傳奇是因為他發明了解藥,能夠拯救還活著並且建立基地的人類,這樣顯得太直接而且無聊,而且為了幫那兩個人逃出去自我犧牲的劇情也沒什麼創意,另一個版本的結局,人類和那些吸血鬼共存的可能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Ψ 父後七日

改編自劉梓潔得獎的短篇文章,用詼諧的鏡頭,呈現台灣最獨特的喪葬文化,有矛盾也有衝突,有的則是匪夷所思,有的又意義深遠。但我想大部分有經歷過家人喪禮的觀眾都會覺得,好像描寫的太含蓄了點,有很多情節和儀式只是點到為止,沒有很完整的表現那種在親人過世的悲傷與誇張的葬禮儀式相互交錯伴隨所形成的反差,搞笑的地方顯得太刻意,像是罐頭塔那一段,是讓我覺得很可惜可以再加強的地方。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娘子漢大丈夫 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

不是有句話這麼說的嗎? "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這句話拿來當作《娘子漢大丈夫 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爛透了的中文片名)的副標題的話應該會很貼切。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連Discovery都做過一集主角的節目,電影開頭就不斷的強調這是一個真的發生過的事。為什麼要擔心觀眾不信?因為內容實在太離譜,你可能很難相信它會是真的。


我覺得很多片商都有個不太好的地方,就是他們剪的預告有時候會對觀眾產生誤導。受害最大的應該是奈沙馬蘭 M. Night Shyamalan,就因為他拍了一部裡面有鬼出現的《靈異第六感 The Six Sense》,從此以後他的片子,不管有沒有鬼恐不恐怖,預告一律剪成恐怖驚悚片(除了最近那部《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 The Last Airbender》以外),所以當觀眾,特別是對恐怖片情有獨鍾的台灣觀眾,走進電影院以為會被嚇得屁滾尿流,結果連個鬼影子都沒出現,大家就覺得這片子真爛,像是《陰森林 The Village》和《水中的女人 Lady in the Water》這兩部,當初上映的時候我看電影板一片叫罵聲,但我個人其實還滿喜歡它們的黑色童話味道,我在看奈沙馬蘭的電影的時候也從來就不先做任何我會看到什麼電影的預設。另一個就是金凱瑞 Jim Carrey,他早期那種瘋狂的搞笑給大家的印象太過深刻了,以至於雖然他後來力求轉型,演一些其實並不是喜劇題材的電影,片商也都會把這些電影預告剪得好像很好笑一樣,像是《楚門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王牌冤家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還有這部娘子漢大丈夫。它們根本就不能算是喜劇片,但預告看起來都是那樣。當初台灣竟然能夠領先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上映娘子漢大丈夫的時候我真的很開心(美國到這週才上映,因為這部片子真的很gay,在美國這個其實挺保守的國家上映會有什麼反應片商也擔心),但是看到電視上簡短的1分多鐘淡化處理劇中同性戀主線的廣告時又讓我有點擔心,會不會有一些看電影不做功課的觀眾只看到金凱瑞跌倒跳手扶梯就覺得這是搞笑喜劇。而且當時還是新春過年檔期,我可以想像一群高中男生,吱吱喳喳打打鬧鬧的買了爆米花和可樂(還被candy bar的員工說服買了套餐),進了電影院看到金凱瑞在賣力的擺動臀部,結果在他面前的人抬起頭來時不是個妹卻是個阿伯,受到驚嚇的表情XD (就像當年我看《亞歷山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裡面柯林法洛突然對傑瑞列托說「今晚留下來陪我我最愛的就是你」然後全場「蛤?」的反應一樣)

這部片子不算是喜劇,它好笑的地方大概在預告裡都演完了,非要說的話,這其實是愛情電影,而且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還有點哀傷。改編自《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 A True Story of Life, Love, and Prison Breaks》,這本書是由記者Steve McVicker在獄中採訪男主角Steven Russell之後整理出版的,它述說了一個為愛瘋狂的故事。Steven在經歷過一次重大車禍之後,決定拋開過去好丈夫好男人形象和安逸平穩的生活,做真正的自己,當一個同志,恣意享受人生。但盡情享受的後果就是入不敷出而犯下詐欺罪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和另一位牢友Phillip Morris相戀,兩人出獄後一起度過一段快樂的同居時光,但Steven又故技重施,極度聰明的他假扮過法官、醫生、FBI探員甚至大企業CFO,犯下多項詐欺和挪用公款的罪,而且還連累Phillip也一起去吃牢飯。又被關進牢裡的Steven為了要再和Phillip在一起因此不斷的逃獄,最後這樣羞辱司法和德州州政府的下場就是被史無前例的判了144年的重刑,他和Phillip將永遠沒有在一起的機會。而這部電影之所以會讓人覺得不敢相信,就是因為劇中描述種種奇妙的越獄方法,雖然有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張一點,但都是真正發生過的!特別是有Phillip Morris本人當本片顧問,劇中Steven和Phillip的戀情相信也和事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我最喜歡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用綠色筆染制服那一段,隔壁的牢友都看傻眼了XD

就像金凱瑞最近幾年的電影常常在講中年男子的危機與反思,娘子漢大丈夫其實也是於這樣的基礎上,只是他所飾演的Steven,很可悲的是他的一生幾乎可以說是建構在謊言與欺騙之上。在發生車禍前,Steven從小發現自己是被收養的孩子之後,努力的壓抑自己的本性當個符合社會與主流觀點下的人來討好週遭親友,當個虔誠的教徒,當個體貼的好丈夫好爸爸,當個和善的好人,而自己不願面對的同性戀傾向,只能靠偶爾偷情來抒發。直到發生車禍後他決定不要白活,開始拋開所有束縛,包括婚姻、原先的工作、原先的假面具,但為了維持奢華的生活,他仍然不斷的欺騙和偽裝。我覺得Steven其實不是壞人,他對他的每一個伴侶和每一段感情都是全心付出的,他和前妻跟孩子保持聯絡和良好關係,他在Jimmy生病時不離不棄,他對Phillip更是完全奉獻,也因此他以愛之名去犯下那些違法的事情,「我想要當一個可以讓Phillip依靠的男人,想要滿足他所有的願望」,很多戀愛中的人都會這樣想,但Steven選擇錯誤的方式,而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是全部的原因。Steven自己很重視物質享受,一開始他也是因為毫無節制的亂花錢所以才開始搞詐欺,而他也認為讓自己心愛的人有最好的物質享受是一種最棒的愛情表現,即使他身邊的人,都認為金錢沒有比真心的愛還要重要。他送Jimmy昂貴的禮物毫不手軟,他送前妻和女兒的聖誕禮物是很多的錢,他寵愛Phillip也都是用錢堆出來的,在監獄裡貼心的舉動和小禮物要用錢,兩人同居後他也用錢來把度假、豪宅、名車等等的東西全部都送給Phillip。儘管前妻說她們不願收那些錢他也送,憂心忡忡的Phillip說他重視的不是錢,他只想要兩個人在一起就滿足了,他還是沒有停手。他認為用金錢和物質最能表達他的愛意,卻忘了在愛情裡最重要的誠實和信任。與其說他是為了愛去做這些事,我覺得只有不斷的逃獄這部分可以說完完全全是為了愛情,但造成他那些詐欺行為的主因我想還是他對物質與金錢的態度。

我去看之前因為已經知道故事的結局,所以看到一半都覺得很感慨,如果他肯腳踏實地安安份份的找個工作,他和Phillip雖然不會富有,但至少他們擁有彼此可以長相廝守,影片裡面一邊是Steven在公司裡扮演雙面人想方設法的偷錢,另一邊是被蒙在鼓裡的Phillip在豪宅裡悠閒的曬太陽或是發呆,直到最後事情被戳破,原來一切都是假的,那種感覺我自己都覺得很可怕了,也難怪Phillip要那麼生氣,原來Steven連他自己是誰都隱瞞了Phillip,更何況Phillip還被Steven拿去當人頭戶也被牽連抓去關,Steven根本就是舉著愛情的旗幟用謊言去傷害Phillip,儘管在Steven滿是謊言的世界裡,只有對Phillip的愛是真實的,但這樣其實是很殘忍的。

這部片子大概是同性戀電影有史以來卡司最大的,兩位主角都是當今好萊塢一線演員,他們拍這部片子的時候也不是無名小卒。當初傳出要金凱瑞主演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其實有些疑慮,因為儘管這些年他的演出方式已經收斂了很多,但我很擔心他會把Steven演成像The Cable Guy一樣的神經病,而無法好好展現Steven為愛瘋狂沉迷之下的真情。但是我看了娘子漢大丈夫之後,可以感覺到金凱瑞真的很用心的在演這個角色,雖然仍是有點誇張和太過用力,但真正的Steven和他所做的事不也就是這樣誇張嗎?金凱瑞不只把他愛Phillip的感情詮釋的很好,還有那份堅持和執著,會讓觀眾對他產生同情跟認同,希望他真的能夠成功。另外一個主角Phillip則是由Ewan McGregor所飾演的,當初我一看到演員名單上有Ewan McGregor,我就大聲宣布「媽啦Ewan McGregor演同志我一定要看!」,結果他一點都沒讓我失望。在跟真正的Phillip Morris見過面之後,再加上Phillip本人擔任本片顧問甚至還嘎了一角,相信Ewan的Phillip和本尊相差不遠。Ewan在裡面真的太可愛了!Ewan的Phillip有不會太過火的女性化,很善良優雅又容易心軟,有一點像少女的天真浪漫和羞澀,他看起來真的有讓人很想保護和照顧他那種楚楚可憐的樣子,還有不知道是不是導演故意弄的,每次Phillip出現的時候畫面都柔和,他的金髮和笑容也都很閃亮,我都不記得Ewan McGregor有這麼夢幻過!如果有幾個意志不堅的異性戀男生因為Phillip而轉投同志陣營那我也不覺得奇怪,大家應該很容易理解Steven為什麼會為了Phillip不斷的逃獄。

這部片子大概也是少數描寫到監獄裡發生真愛的片子,通常在影視作品裡要強調監獄讓人感到恐懼的地方,被強暴大概會是排在很前面的理由,所以那些關於在監獄中發展出愛情的情節和片子我都特別喜歡,因為這樣的愛很珍貴,像是《同居牢友Let's Go to Prison》和HBO的經典影集《監獄風雲OZ》,而娘子漢大丈夫裡的愛情又比前兩部多了一點浪漫和溫馨,因為同居牢友的愛太搞笑,而監獄風雲的愛又太血腥。Jim和Ewan在劇中的對手戲其實都挺有說服力的,讓人可以感受到Steven和 Phillip之間的感情。在圖書館裡兩人的試探和表白,墜入情網的喜悅,在黑暗中的親吻,在Johnny Mathis的Chances Are歌聲中擁舞,那一幕真是我這幾年看過最浪漫的畫面之一了,而在外面吵架聲更是讓整個畫面就像這部電影一樣既荒謬又甜蜜。最後Phillip以為Steven要死了告訴他安心的去,Ewan雙手握著話筒的演出很感人,還有最後Steven告訴Phillip雖然他的一切都是假的,但是對他的愛是真的,也很讓人鼻酸。被隔離監禁的Steven,幻想中看見Phillip在陽光下對他溫柔微笑的樣子,又非常的感傷。而最後Steven一邊大笑一邊跑過監獄的操場,後面追著一堆獄卒,仍不忘提醒觀眾這部片子瘋狂的主題。兩位主角的火花,輕鬆慵懶的配樂,雖然片子因為時間線的跳躍有點不太流暢,但基本上我是喜歡這部片子的。

畢竟這是個沒有皆大歡喜的電影,而主角們也沒有皆大歡喜的真實人生。去年英國的衛報有幫Steven做了一個專訪→這裡,我看完以後還滿難過的。每天23個小時單獨監禁,只有一個小時可以洗澡運動的Steven和金凱瑞的形象相差很遠,這篇訪問除了把 Steven早期心境的轉變寫得更清楚一點,更讓人看到,在獄中已經9年,和Phillip分開已經9年的Steven,似乎並沒有忘記Phillip和他們的愛情,而他也沒有後悔自己當個愛情的傻瓜。他到現在都還記得和Phillip在圖書館如小說情節般的一見鍾情景象;他總是在13號星期五逃獄,因為Phillip就是在13號星期五出生的;他記得Phillip喜歡什麼音樂和嗜好;他說自己沒有愛上其他人,他不願意傷害Phillip或是害他陷入麻煩,他很想他但他也知道他們不可能會在一起了。現在他看起來好像很安分不打算再溜了,不過誰知道呢?當記者問他下一個13號星期五會是在什麼時候,他毫不猶豫的就回答出來了。

愛情的力量真是無法想像的強大,雖然有些人的愛情很脆弱虛假,但也有人的愛情像永不停止流動的河水一樣源遠流長。我想Steven應該永遠都不會停止說, 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火線重案組 The Wire 第四季

當然火線重案組每一季都有很好的評價,但是第四季的評價卻是最高的,Metacritic做的綜合評量裡,The Wire的第四季高達9.8分,21個專業評論裡有17個給予滿分的評價,「 史上最佳電視影集」、「 火線重案組將我們這個冷漠城市的黑暗面轉變成為電視史上的最高成就」、「 如果你一周只能看一小時電視,那就看火線重案組吧」,諸如此類的評價多不勝數。我想再多的好評都不夠形容火線重案組這部傑出的影集。

火線重案組第四季的主題,除了Barksdale集團垮台之後,取而代之的是更兇殘更沒有原則的Marlo Stanfield集團興起引起的腥風血雨之外,終於來到了盤根錯節的教育體系問題。孩子是我們的未來,這句話很常聽到。這季主要的場景是在公立學校裡面,學校裡的學生也都是社會最底層階級的孩子,並且透過4個孩子,Michael、Namond、Randy、Duquan,他們的遭遇來看整個社會和體制的問題。但我覺得像是老師這些教育體制第一線裡的人也是很無奈的,他們也知道問題在哪裡,但是無力解決,只能盡力維持下去。教育的本質和理想,在現實的巨輪之下似乎成了無用的空談。裡面有一句台詞很驚人:「我們假裝教,他們假裝學,最後他們還是都會回到街頭去」。教育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無法對這些孩子有真正的幫助,變成只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非去不可又沒什麼用的地方,沒有真正的學習,那麼教育的價值在哪裡?對這些其實已經被大人們宰制的社會所放棄的孩子們來說,街頭的生活才是重要的,因為那是他們最後要去的地方,上學並不能幫他在街頭生存,不能讓他們有飯吃有家回,不能讓他免於恐懼的生活。而在上層的壓力之下,學校寧可停掉學生有興趣真正能學到東西的課來提升考試成績,成績上升,才有預算拿,學校才能運作下去。考出來的成績就算難看到不行,但只要有數字上的進步上層就滿意了,好像整個體制只重視數字,真正重要的,孩子是否真的學習到知識,教育是否能夠改善他們的未來與生活,反而變成其次,這是一個很可怕的錯亂。

當正式體制的問題看似無法可解,劇中有人想要開闢另外一條新路,拯救這些孩子們,就是在第三季裡想出毒品合法化的Colvin。他在第四季出現的時候,加入了大學教授的研究計畫。多年來在街頭與這個城市的黑暗面交手,Colvin是個能夠跳脫框架思考的人,這一次他則是提出了「街角孩子和階梯孩子」的想法。街角孩子就是會到街頭去遊蕩去參與街頭行動的小孩,而階梯孩子則是會乖乖聽爸媽的話,坐在門前的階梯不會到街頭鬼混的小孩。每個班級裡都會有不願遵守教室規的街角孩子,而他們在教室裡會惹事、破壞秩序,使老師為了應付他們疲於奔命,而守秩序想學習的孩子就跟著被影響到了。Colvin的構想就是將街角孩子從教室裡分離出來,對這些孩子進行社會化的過程,讓老師和守秩序的孩子可以不受干擾的教學和學習。這種做法,其實在別人眼中就是分班,就像以前我們國中的時候被能力分班一樣,被分到後段班的學生,就宛如被放棄一樣。但是Colvin和教授的計畫重點在於社會化。社會化就是一個人要如何學習扮演社會上不同角色,學習和接收各種社會規範、價值、行為等等,是個體對於社會的適應和認識。Colvin和教授想要做的,就是教導這些在班上調皮搗蛋的孩子,與人互動的方式、態度和想法等等,使他們能夠融入團體生活,當和其他人發生衝突時,會用想辦法用理性去解決而不是直接使用暴力,會去尊重並遵守一個團體的合理規則。當這些孩子再回到班上的時候,他們就會更加的適應團體,願意真正的學習,也不會去影響到其他的孩子。但這並不是很快速就可以看到成績的方法,到這種班上課也不會讓他們可以馬上去參加考試就拿高分,儘管這種方法可以對這些孩子造成正面的改變,也無法得到市政府的支持。我覺得Colvin雖然當了幾十年的警察,看盡這個城市百態,但他仍然懷抱理想,對Colvin來說,不管什麼教學方式,重點是要能夠真正幫助到這些被社會被體系放棄的孩子,對是政府來說這是個有爭議會引起抨擊而且沒有顯著數字效果的賠錢計畫,對教授來說這是個很棒的研究題材,所以最後當教授發表成果時,Colvin在座無虛席的學者中憤而離席,不只是對失望,也是灰心。政府施政,難道不是為了人民福祉嗎?卻被現實的政治問題和短視近利給抹煞。而任何的研究,難道都不是為了要對人類有所助益嗎?學者們應該要有他們的社會責任,不是指是關在象牙塔裡埋頭研究而已。

當然教育體系的問題很大,但是家庭的影響卻更加深遠。在這季裡,我們看到兩個母親的形象,一個是Michael的母親,一個是Namond的母親。她們兩個,一個是成天醉生夢死,沉溺在毒品和酒精裡,花兒子的社會救濟金,賣掉他們的食物換錢,完全沒有負起照顧Michael和弟弟Bug的責任,是 Michael自己要照顧年幼的同母異父弟弟;Namond的母親更是可怕,Namond的父親是Barksdale集團的成員Wee-Bey,被抓去坐牢之後,原本Namond和母親還能收到Barksdale姐姐Brianna的錢,所以過著優渥揮霍的生活,但是當Brianna沒有錢再給他們的時候,Namond的母親沒有扛起家計,反而是要Namond上街頭販毒去賺給她花,逼迫她兒子要像爸爸一樣當個「士兵」。這兩位母親,是將她們的兒子推進火坑的兇手,一個根本不在乎,另外一個則覺得理所當然。這一季裡唯一比較正面形象的母親,是Randy嚴肅的寄養家庭母親Miss Anna,她不是Randy的親生母親,但她對Randy的照顧和管教,卻比Namond和Michael自己的母親對待自己兒子要更好。

除了母親之外,另外一個是父親的問題,基本上「父親」這個角色是在劇中這些孩子的家庭裡缺席的。之前我看過一個讓我有點驚訝的統計報導,2008年全美新生兒中,黑人寶寶中有72%是由未婚媽媽所生,遠勝過亞裔的17%、白人的29%、西班牙語裔的53%及原住民的66%。報導中指出,這些黑人未婚媽媽,因為黑人男性因毒品問題入獄,出獄後又難找工作,而貧窮者的社會福利又足以支撐生活,讓她們選擇不結婚,而這些單親家庭的小孩,日後也有比較高的比率會去複製父母的單親狀態,在生活上也比較艱困。在The Wire裡,Namond的父親因為毒品案入獄,Michael的父親不知所蹤,他的繼父甚至可能對他做出性侵的惡行,連Randy的寄養家庭,也是沒有父親的存在,Duquan的家庭則是完全沒有任何功能,最後還害他淪落街頭。因為父親的缺席,劇中為這些孩子們,安排類似父親的替代人物。例如 Duquan,新老師Prez給他食物,讓他每天可以到學校換衣服洗澡,讓他可以用學校電腦;Namond則是被抓到Colvin的特殊班,Colvin 幫助他們可以盡早重回社會生活;Randy則是有Carver的照顧;而Michael則是被Marlo賞識,但卻是Chris把他當成門徒一樣的教導,幫他殺掉繼父,給他房子和錢讓他和弟弟一起生活,訓練他成為優秀的士兵;另外還有改過自新的Cutty,他為了社區的孩子們建造健身房,教他們打拳運動,讓他們有安全的地方可以去;甚至Michael自己,都是小弟Bug的父親代替品。只是就像真的父親一樣,這些有著父親形象的人也並不完全能夠真正的給孩子們家和安全,除了Colvin最後真的收留了Namond,把他帶離那個不負責任的母親和街頭生活,其他人無論是個人原因或是整個體制壓力下可以說是失敗了。Chris並不是要給Michael一個光明前途,而是訓練他殺人販毒,把原本盡力不想到街頭生活的Michael變成一個冷血的殺手;Prez雖然同情Ducquan,但是他無法能阻止離開學校,「因為你只能做你該做的事,然後就送他們離開」,同樣處境的孩子太多了,你沒辦法全部都救,當他看到一向溫和膽怯的Ducquan街頭販毒,旁邊還有一個更小的孩子向他推銷,他只能痛心的離開;而本來承諾會保護Randy的Carver,還是讓Randy 跟他的寄養家庭遭禍,在幫Randy找寄養家庭失敗之後,Randy淪落到團體家庭,知道Randy的一生可能就這樣毀掉的Carver只能在車上氣憤的拍打方向盤,這一段和Randy在醫院裡大聲質問Carver「你不是說你會保護我嗎?」,還有Randy想用錢幫自己買個寄養家庭的戲,是全劇最讓人心痛的時刻。孩子們如此脆弱,大人們卻都沒有保護他們。

這一集的開始是讓那些孩子們講Marlo的人會把他們想要除掉的人帶到空屋去變成活死人的傳言,看到大家半信半疑還嚇個半死,這些看起來世故成熟,滿嘴打殺的人,其實都還只是小孩子而已,卻無法和其他的小孩一樣,無憂無慮的長大。孩子的確是我們的未來,而這些孩子可能還沒來的及長大就要死去。別的孩子在這個時候最擔心的是臉上長太多痘痘或隔壁班的女生,這些孩子則是要想辦法活下去。如果無法盡全力待在學校,就是要上街頭,這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很悲哀又可恥的事,因為我們大人無法保護他們。街頭生活會chew you up,不只是對這些孩子,火線重案組裡到目前為止也出現了幾個年輕人角色,像是D'Angelo、Bodie、Michael,他們都是聰明,還保有一點良心,最後的下場也都讓人感到唏噓。

除了孩子的問題,這一季最精采的則是政治的部分。上一季決定參選的白人議員Carcetti,這一季就開始和黑人市長競選了。在播出的時候正值台灣也要選五都市長了,很有趣的是,有很多情節竟然和現實中的情況不約而同的吻合。在劇中,各種選舉時候會看到的政治鬥爭、算計、操作、攻擊,行政機關在雙雄廝殺的時候如何夾縫中求生存應變,還有在美國很敏感的種族議題,是如何影響政治人物的行為和決定事情的走向這些情節通通都出現了。就像我在上一篇寫過的,巴爾的摩市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黑人選民,而黑人市長儘管是個是個骯髒的政客,充滿理想的白人參議員仍然選的很辛苦,因為選民在投票的時候,往往做事能力並不是唯一或最先的考量。但是在劇中,Carcetti獲得了勝選,當上巴爾的摩市長,這表示人民也有判斷與智慧,百姓想要的,是良好的生活,是要能夠安居樂業,當他們的生活是一團爛狗屎,他們會想要改變,政治人物的浮誇形象或是政黨認同或是意識形態這些不實際的東西,都不是百姓真正想要的。劇中的黑人市長下臺了,Carcetti給市民煥然一新的感覺,我很喜歡他到處去各部門丟下一個問題之後就離開那一段,那些看起來很閒的市府各部門人員就急急忙忙到處在街上找漏水的消防栓和報廢的車子,還有他對警察們保證會有加薪,要他們不要再像過去一樣拘泥於數字,而是要真正的做出改善治安的工作,那些被白痴逮捕政策搞得頭昏眼花的警察們都很高興,終於有人了解他們的心聲了,他們也很想做好好做事,而不是把時間都因為上層的蠢命令而浪費掉。就像Daniels充滿希望的對Lester說:「巴爾的摩終於天亮了,快醒來聞聞咖啡香」,那種期待和興奮其實讓人有點感慨,就好像整個巴爾的摩在黑暗中等待這個希望實在太久太久了一樣,而事實上也真的就是如此。但是Carcetti真的就會是帶領巴爾的摩走向光明未來的人嗎?我覺得也未必。到目前為止Carcetti真的很讓人期待,每次他在演說的時候總讓我想到甘迺迪,這麼誠懇,這麼有理想,連我都想要選他當我的市長了。但是當市長只有理想就夠了嗎?只要堅持做正確的事就可以走遍天下嗎?我想我們不應該這麼天真。在第四季後半段我們就可以看到Carcetti不斷的有屎送上門,而他還得吃下去(不是我比喻粗俗而是劇中就是這樣講的XD)。政治從來就不乾淨不簡單,各方勢力的角力拉扯,各種問題相互關係牽制,Carcetti 也很難不撩起褲管淌這混水。他的理想和堅持到最後可以剩下多少?沒有人知道。本季最後一集裡,他為了教育系統所欠高額債務的事尋求州長的協助,卻受了一肚子氣回來,他坐在豪華辦公室裡那張他拼死拼活爭取到的大椅子上,他的幕僚安慰他說「沒關係,過兩年我們再討回來」,鏡頭裡的他表情深不可測,很有為這個角色未來發展鋪路的味道。

本來我看第一~三季的時候,覺得The Wire是史上最佳的影集之一,但看過第四季之後,那個之一就拿掉了。而且自從我開始看火線重案組之後我發現自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再看其他的影集,很多時候我都為那些影集的膚淺幼稚感到不耐煩。不是說我要去貶抑其他的影集來捧The Wire,而是The Wire有著大多數影集所沒有的悲憫之心,用最寫實和殘酷的句子,剖析巴爾的摩的問題,這種社會關懷的深度和誠意,其他影集恐怕很難望其項背。如果你還沒看過就快去看吧(或者祈禱Cinemax會重播,但是Cinemax剪了很多orz),這是一部很棒的影集,錯過了太可惜啊!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還沒有世界末日

先說好,這不是一篇食記喔。


大約是上上個禮拜,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由於他們的Chandra X-ray望遠鏡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不遠的不尋常物體exceptional object,所以將在第二天召開記者會。因為我們離最近一個世界末日預定時間2012年只剩下1年多,NASA這項聲明,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騷動。當然,如果你完全沒在關注天文界的新聞,或是開電腦只為了打怪出團,那麼你可得要等到電視新聞不管轉到哪一台,主播都用緊張嚴肅的聲音告訴你地球要爆炸了,我們還有六集可以逃,或是外星人開著戰艦咻咻咻的炸掉你家隔壁的房子,那麼你才可能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在記者會開始之前,網路上熱烈的討論,媒體紛紛胡亂大膽預測,說這次的發現可能震驚全人類啦,其實Chandra發現外星人UFO啦,發現有生物的星球啦,發現隕石啦,或發現黑洞這類的。

如果是外星人,大家記得霍金大師之前說過什麼嗎?這個宇宙幾乎是可以確定有其他的生物存在,we are not alone,但是我們也要避免跟他們接觸。如果對方是微生物或是簡單生物就算了,萬一是比我們先進的外星人呢?如果是大頭ET,給他一支電話讓他 ET phone home就好。但萬一是太空遊牧民族歪星人呢?他們可能是因為自己星球的資源用盡所以才在宇宙中流浪,然後發現了地球這個小地方上面住著一群原始猴子,歪星人都在用任意門了我們還在坐車開飛機,就會開始侵略和征服我們了,而他們大概也不會像Keroro小隊一樣那麼廢,有一堆高科技器材和武器,侵略任務卻一件也沒有完成,還一天到晚都在玩鋼彈模型。那麼大家就要一邊尖叫一邊跑來跑去,看著我們的戰機和坦克被強光融化巴假的,屋子被炸光光,倒楣一點的,搞不好還會被抓到歪星人的太空船裡面,做些什麼恐怖的活體實驗,或是被當成奴隸,在大太陽底下拉大石頭蓋金字塔之類的。

隕石或是黑洞的話,那麼因為距離地球很近的關係,所以也有可能會對地球發生危害。如果是隕石,大家都看過《世界末日Armageddon》和《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吧,地球不死也半條命趴在地上喘了。而且從政府陰謀論的角度來看,為了避免大家開始暴動失序,所以等到NASA宣布說有一顆紐約一樣大的隕石朝我們衝過來的時候,通常美國政府已經花了幾年蓋避難所,儲存食物和資源,然後再跟大家宣布說一個月以後我們就要跟隕石接觸了,但是請大家不要恐慌,不要趁亂打劫,也不要急著去死,工作還是要做,日子還是要過,美國政府會想辦法消滅這邪惡的隕石的,如果消滅不了,那麼美國政府也準備好避難所了,但是能夠進入避難所的,通常就只有男女主角和人類精英,還有蒙娜麗莎跟她的藝術品夥伴,我們一般人只有能陽台坐下來,泡杯奶茶,觀賞人生中的最後一場壯觀景象,然後就要say goodbye了。

如果是黑洞,就像之前那個位在瑞士的大強子對撞機想要撞出個小型的宇宙大爆炸時,其中一項的可能性是撞出黑洞,然後把地球吸進去,全球將近70億的人口,就要因為幾個科學家的實驗失敗而一起再見了(不過在今年3月撞的時候倒是沒有撞出什麼危險的東西,地球仍然在轉)。如果是宇宙自己生出來的黑洞,那麼大家在黑洞裡身體像一個麵團一樣被拉開最後揉碎的時候,連找個幹譙的對象都沒有,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有70億人一起死就不寂寞了。

一時之間大家熱鬧滾滾,心驚膽顫,熱烈期待記者會的來臨,Chandra的官網還因為太多人跑進去而癱瘓了。那天晚上我跟群裡的朋友在聊天,因為我是個搞操煩的人,而且是對天文物理完全沒有概念的村姑,所以也擔心了一下,該不會我第二天早上醒來,窗外掛著UFO吧?雖然我想看記者會直播,可是年紀大了禁不起熬夜,所以就懷著不安的心先去睡了。第二天早上立刻開網路一看,其實Chandra發現的是一顆年輕黑洞,30歲。這顆菜比八黑洞有站在離地球很近的地方嗎?正張著嘴要把地球吞下去嗎?妹~有~ 菜比八黑洞位在距離地球5000萬光年遠的地方!5000萬光年有多遠?你把5000萬 x 9,460,730,472,580,800公尺或是5000萬 x 94.6千億公里(請自行計算,因為我的計算機按不了那麼多數字),就是這麼遠!那NASA到底是在嗨什麼?還要這樣神秘兮兮的賣關子。其實這是人類第一次全程觀察到黑洞的形成,也是目前為止,超新星爆炸能夠形成黑洞的唯一的直接證據。有些人很失望覺得你NASA幹嘛這樣嚇人啊,不過這在天文科學界真的是很重要的大發現啊。

無論是地震、外星人攻擊、海嘯、隕石黑洞、活死人、突然發狂的生物或是不正常的物理現象跟氣候,人類都害怕世界末日,對於末世預言也特別著迷。上一個末世預言,是16世紀法國人諾斯特拉達姆斯所做的,他模模糊糊語意不清的預言說,1999年恐怖大魔王將會從天而降。他的相信者認為他預言中很多重大的事項,例如希特勒的崛起,甘迺迪遭刺殺,911事件等,所以也都深信世界將在1999年毀滅。當年因為這樣而恐慌的人,全世界有不少,包括把家產都花光工作辭掉等死,自殺,搞集體宗教儀式,很多很多,結果1999年過了,我們還是都過得好好的,反而是那些準備迎接末日的人就慘了,真心換絕情,這麼相信諾斯特拉達姆斯那些不清不楚的預言,結果搞這一齣,想罵個死人亂講話都沒辦法。就好像你的理財顧問叫你把所有的錢都拿去買什麼股票,以後大漲可以數錢數到手痠,結果一買就跌停套牢,捶心肝搥到手痛,而理財顧問已經跑路找無人了。接下來我們要注意的就是馬雅人的傳說,地球現在是在所謂的第四紀元,將在2012年的12月21日結束,然後接下來就沒有記載了。大家也不想想有可能是寫書記錄算曆法的馬雅人,突然被老婆叫去修屋頂倒垃圾了,或是寫到第四元結束出去打獵的時候,被山豬踩死了,或者是後面的被他養的狗狗吃掉了,還者是雕刻者在刻的時候集體罷工抗議,要黑心祭司給他們多加薪水和正常休假,所以才沒有記錄下來,這都是有可能的啊,可是大家還是很擔心,胡猜瞎猜,那個跟地球有仇的導演Roland Emmerich(他以前拍過ID4和明天過後,可見他多討厭地球XD),也拍了一部就叫2012的電影來應景,把地球踩個稀巴爛。

雖然這次黑洞對我們無傷害,也沒有外星人的侵略,離2012年12月21日也還有兩年,不過那天晚上我看著天上的星星月亮,還是想了很多。這世間沒有什麼事會永恆不變,如果我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就要世界末日了,我有好多事還沒有做喔,火線重案組The Wire第五季我還沒看(11/25第五季全台首播),我還沒吃超大塊的牛排(我已經3、4年沒吃牛肉了我很想很想吃),我還沒把歐貝拉的蛋糕全部吃一遍,我還沒去過義大利,我還沒交男朋友(自從這次的黑洞事件之後我突然很想談個戀愛),我還沒看到黑暗騎士的續集,我還沒有看過U2和Radiohead的演唱會(還好Massive Attack已經來過了),我還沒有看到五都選舉的結果(我自己也無言了...)。我還有好多事想要完成,地球就這樣爆炸了,真的感到好遺憾。

其中一個遺憾,就是我還沒有吃過蜜糖吐司。之前去台北看演唱會的時候,我大弟問我想吃什麼他要孝敬我,我跟他說我要吃Dazzling Cafe的蜜糖吐司,立刻被他斥責XD 因為Dazzling Cafe是有名的難訂位,每個月只開放半天訂下個月的位子,狂打電話3個小時手指都扭到了也不見得打得進去,唯一保證可以訂到位的方法大概要持槍闖入威脅訂位小姐了吧!我竟然要妄想吃這個!不過越吃不到我越想吃,最近看到高雄板有人說高雄也有在賣囉,本來我還想說找不到人一起去吃一個人顯得太寂寞心酸了。但是我想想,人生就這麼短,我應該要好好把握時間,盡力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當世界末日來臨之前,我人生的遺憾會比較少。所以今天我就去了,就是這張照片裡的東西,那家店叫維納奇,這玩意不叫蜜糖吐司叫吐司磚,環境乾淨,吐司磚也挺好吃的,服務也頗親切,有什麼要抱怨的話就是店裡真的太~~~吵了,我去的時候剛好有一群女生在那裏吵鬧喧嘩聚會,所以吵得不得了,連走廊上的露天座位都比裡面安靜。

下個禮拜我要去吃蛋糕,然後要去吃大牛排。如果大家有什麼夢想想要完成,有什麼事想要做,現在還沒有世界末日,就去做吧。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Cult TV Shows

這是一篇去年的舊文,重新整理之後再丟上來的

Entertainment weekly之前有做過一個好玩的專題,25 Greatest Cult TV Shows Ever,連結已不可考啦。其實榜上很多影集看起來都很有趣,不過壽命大多都不長,除了少數幾部像X檔案和Dr. Who、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等等,很多都是兩三季就下台的,可能因為它們都很Cult的緣故。它們可能只擁有少數死忠的影迷而非廣受歡迎(當然,不是榜上所有的影集都有這個特徵,但影迷一定都很死忠),可能有其特殊的劇情或拍攝手法,可能造成特殊的文化現象,可能有深遠的影響之類的。我就我喜歡的有興趣的簡單介紹一下。

No. 20 The Ben Stiller Show(1990-1993; MTV, Fox)

我有看過幾集,其實很好笑又很白爛,模仿U2的那幾集是我最喜歡的,如果你對U2有一定的認識就會覺得他真的有抓住那個韻味。裡面的幾位演員現在在好萊塢都頗有知名度,Ben Stiller就不用說了,還有Andy Dick,、Janeane Garofalo和Bob Odenkir。



No. 16 The Wire(2002-2008, HBO)

我要把我看過的影集的第一名頒給火線重案組,因為鄉親啊,這部影集就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讚讚讚啊!EW認為現今時空背景設在現代的影集都活在這部經典作品的陰影之中。這部極度有深度的剖析巴爾的摩的社會問題的影集,雖然因為題材冷硬的關係,播出的時候收視率很慘淡,但是無損它經典的地位,相信在未來任何一個關於「過去10年最佳影集」、「過去50年最佳影集」之類的排行榜裡,它都會榜上有名,而且在很前面的位置佔有一席之地。


No. 11 Supernatural(2005-present; The WB, The CW)

這個理由就cult了,腐女要名留青史了!本影集有一小部分但十足狂熱的影迷在寫fanfiction,而任何一個能啟發影迷們以自己的方式去繼續英雄們的冒險之旅的影集都可以被定義為Cult,有些fanfiction的內容則是關於Winchester兄弟們做一些兄弟之間不應該做的事,叫做Wincest(噗)


No. 9 The X Files(1993-2002, Fox)

歷史上很少有像這部影集一樣引發了這麼多狂熱的地下文化行為。我高中到大學時的最愛,我高中的時候還幫校刊寫了一篇關於X檔案的文章,當初大學時在宿舍為了這部影集每到禮拜四休息室就成了戰場,因為大家都要搶遙控器!可惜爛尾。

到了後來外星人的部分好像變的比較少了,但我覺得這才是X檔案裡面一切超自然現象的基礎。過去曾在一個網站上看過,X檔案一開始探討的是有沒有外星人的存在,其實是冷戰時期對共產黨的恐懼。對冷戰時期的美國人來說,共產黨是邪惡又陌生的異邦勢力,他們會擊潰自己的國家,將每個人都同化成他們的族群,還會滲入我們的社會進行顛覆,這點不就跟那些大家想像中的邪惡外星人很像嗎?到了後期的X檔案,對外星人是否存在與否的討論則轉變為政府的陰謀,政府有可能就是在背後操控一切的黑手,則是暗示了政府日益擴張,國家的勢力在人民沒有查覺到的情況下深入了生活之中,你以為你是自由的,其實你完全處於政府的掌握之下而不自知,是一些自由主義者對權威的不安與反思。劇中的獨立事件在我看來就像都是外星人的延伸。如果你相信,或者你只是懷疑,在地球之外還有其他的生物,擁有和人類一樣甚至更高等的智慧與文明,那麼對於這世上發生的各種不在常理之中發生的各種現象,怎麼可能不去懷疑和探究呢?我想外星人就是X檔案和穆德對超自然現象的執著的根基,因為如此我們觀眾和穆德都有了更開放的思想,去接納與現今我們所接受的科學思想相違背的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事實上是真的存在在這個世上的事實,就像這影集的核心標語一樣,I Want To Believe。


No. 5 The Twin Peaks(1990-1991, ABC)

別忘了這部影集的導演是大衛林區David Lynch喔!光是這點就足以衝上前五名了。我覺得第一季的時候Lynch還可以控制住自己,到了第2季就整個大爆走,我很難想像那些沒有經過Lynch電影洗禮的電視觀眾看到這樣的影集有什麼感想XD 過去從沒有任何一個雙峰這樣的電視劇出現在電視上,在它之後似乎也沒有,一個看似平靜淳樸的鄉間小鎮,其實鎮上每個人都各懷鬼胎,因為一件高中女生的謀殺案而來到鎮上調查的FBI探員,在辦案的過程裡發現越來越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這部影集悲傷、荒誕、幽默、浪漫又恐怖,我最愛的影集之一,高中的時候我曾經把它的原聲帶拿到班上去放,那種詭異的風格讓我的英文老師很傻眼(我應該帶一些比較老少咸宜的音樂去的),還讓一堆人都睡倒了,真是罪過XD


No. 2 Buffy The Vampire Slayer(1997-2003; The WB, UPN)

融合了恐怖、動作、奇幻和浪漫的感情,其實任何關於神怪啊之類的影集,因為預算的關係,很容易就淪為愚蠢的感覺,但是Buffy卻不會,反而讓人覺得好酷啊,斬妖除魔不再是一件怪異又老套俗氣的行為了。這部影集是除了Supernatural以外少數扯到天使魔鬼我看的下去的,裡面我到現在不知道為什麼還記得的一幕就是Buffy夢到她和她愛的那個吸血鬼Angel在跳舞,Buffy說她覺得很痛苦像在地獄裡,然後Angel雙眼一黑說他已經在地獄裡了Q.Q (好吧我也有一顆少女心)~後來還出了一個一樣也很受歡迎的衍生劇Angel,就是在演Angel的故事。


No. 1 Doctor Who(1963-present, BBC)

這部超長壽影集我一直無緣見面,不過我一向對科幻類的影集沒興趣所以我想有機會我應該也不會看。但它能成為冠軍的原因是:The ultimate geek out, ultimate cool.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搖滾巨星的理想之路

就在上個月,連續幾天早上我翻開報紙的影劇版頭版,都會看到全版的廣告,U2的主唱Bono和他的妻子Ali,站在非洲的草原上,提著路易威登的包包站在小飛機前望向遠方。廣告裡說,路易威登在去年入股了由Bono和Ali所成立的服裝品牌Edun,掌握了約49%的股份,所以這期的核心價值廣告找他們倆來拍攝,除了親自跑去非洲拍,攝影師還是Annie Leibovitz。你買他們合作設計的包包裡面還會有一個金屬牌子寫"Every journey began in Africa"


我再接再厲的找了一些相關文章。Bono他們成立Edun,直接將工廠設在非洲,商品的原料來源也都是非洲。長期為非洲問題奔走的Bono認為讓他們有自我謀生的能力和工作機會,會比救濟和施捨讓非洲人更有尊嚴得到生機。而路易威登這次和Edun的合作,想要傳遞的就是非洲滅貧計畫的概念,利用U2在世界各地的超高人氣來喚醒大家對非洲問題的重視,而這也是Bono一直以來都在努力進行的。

其實我對所謂名牌的東西沒什麼好感,並不是我買不起所以發酸,只是在我的偏見裡,當然我並沒有特別指哪個牌子,我不喜歡他們那種由亞洲國家勞工做出來的包包,被印上個名牌商標之後,就可以賣出那些勞工可能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金額的模式。所以我承認我在第一眼看到那廣告的時候有點震驚,當然不會比我第一眼看到John Lyndon拍的那個Country Life奶油廣告時來的震驚(雖然後來知道他是為了賺錢繼續演唱和做音樂,但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根本無法相信。3D說他本來以為是有人假扮成John Lyndon去拍那支廣告,3個小時之後他才發現那真的是John Lyndon),但是當我看到廣告裡Bono拿著可能得花掉一個上班族幾個月薪水的包包站在他一直都努力為其發聲的非洲土地上,我的心裡不只一點點感慨。最近張鐵志的新書《時代的噪音:從迪倫到U2的抗議之聲》裡面有一整章都在講U2在這方面的事情,剛好可以把我的心得拿來充實這篇文章。

好吧,關於震驚這方面,可能我反應過度了,畢竟在將近20年的U2歌迷生涯中,我很常做的事情就是要幫他們在這方面辯護。上次我和海苔醬在聊天的時候突然發現幾個我喜歡很久的樂團,在政治和社會議題還有慈善活動上都很活躍,像是Massive Attack、Radiohead,還有U2。當然有很多很多的音樂人都沒有在這方面缺席,但U2應該是當今樂壇中,在慈善這方面的工作,名聲最大,爭議也最大的,常常在關於他們的討論裡看到有人批評他們作秀,這可能是因為和大家認知中的為善不欲人知不一樣,U2在對於他們關心的議題上總是很大動作。U2 出身自衝突不斷的北愛爾蘭,他們早期的80年代歌曲常常都帶著一點憤怒,對於戰爭與衝突的抗議,對於暴力的譴責,對於戰火下百姓的悲憫。Bono是個極度理想主義的人,他曾經和很多搖滾歌手一樣,認為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所以他常在舞台上,利用音樂和他的表演來傳達他們的訊息,試圖影響他們的觀眾,增加改變這個世界的可能,告訴大家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改變世界。不過自從他們踏入90年代,不只是他們的音樂方向有了轉變,他們所關注的問題也變的越來越大,而他們也開始漸漸的移轉了原本他們想要改變世界的施力點。

四位成員同樣都對公益和政治熱心,但Bono卻是最狂熱的一個,甚至還一度傳出因為他把太多的時間放在他的慈善工作上冷落了樂團,而引發Larry的不滿。Bono曾說現在他已經不相信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了,所以他往另一個方向走去,但他的理想主義並沒有消失,反而變得更大。他曾經深入被戰亂和貧窮蹂躪的國家如薩爾瓦多、波士尼亞、衣索比亞,在這些國家看到的景象深深的震撼他,激發他許多的音樂靈感,但如今他已經不滿足於用歌曲和到當地辦演唱會,還有在演唱會上向歌迷宣揚的方式來貢獻一己之力,現在他把火力集中在非洲。 Bono在當了大赦2000聯盟Jubilee 2000 Coalition的大使之後他體認到非洲的問題不僅僅是飢荒和內戰,更多的還是來自西方國家的剝削與貪婪。但是Bono和過去那些抗議歌手不一樣的是,他不站在和手握權利的精英與政府對立的位置,反而是加入他們。他深知自己的人氣到哪裡都不會被拒絕,他也決心要好好利用。於是我們看到Bono常常出席一些重要的會議和冠蓋雲集的晚宴,跟很多國家的元首或是國際組織的頭頭碰面,大家在鏡頭面前稱兄道弟談笑風生。他遊說這些有權力者要重視非洲的問題,免除這些窮到快要被鬼抓去的非洲國家的外債,強調公平貿易fair trade對非洲的發展才是比較有效的方法,還有越來越嚴重的愛滋病蔓延問題。

就在這些遊說有了初步成果,許多西方國家都免除了非洲國家的外債之後,Bono要的更多。Bono和原來大赦2000聯盟的一些成員成立了 Debt AIDS Trade in Africa(DATA)組織,又辦了大型的Live 8演唱會,強調正義與平等的普世價值,要民眾能夠真正體認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對他們的國家產生改變政策的力量。Bono成立了(PRODUCT)RED這個品牌,藉由和許多的企業合作推出Product RED商品,例如蘋果電腦、星巴克、美國運通、Motorola等等,實質回饋並投入非洲愛滋病及瘧疾研究與防治的工作。到了現在又是Edun和路易威登的合作。

Bono 這樣高調的行為和大聲的呼籲,讓他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人物,被國際特赦組織頒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們頒給Bono一個 'Man of Peace' 的獎項,甚至有很多人都認為,Bono將來有希望能夠獲得一座諾貝爾和平獎。但是批評的聲音也沒有停過,認為他作秀、想當上帝、不切實際,甚至假公益真剝削的傳聞都有。其實我覺得Bono可能真的很享受這種被推崇的感覺,但我絕對不相信Bono會被資本主義惡魔附身,做出什麼無良商人的行為。我相信他是真的在為非洲這塊悲慘的黑色大陸努力,只是他的方式不免會有爭議。在依賴理論裡,邊陲國家被中心國家剝削造成落後與貧窮,而中心國家則依賴這種關係來獲利。Bono選擇合作和靠攏的跨國大型企業們,不就正是這些中心國家利益的代表嗎?想要從和這些企業合作來獲得援助非洲的力量,只是杯水車薪,範圍也不可能太大,真正得到好處的,還是那些大型企業,他們賺到了形象。而U2自己的演唱會一次比一次華麗,票價一次比一次貴,官網的東西什麼都很高價,每次有巡迴演唱會都是高居收入榜的榜首,大筆的收入和豪華的生活,他們是真正的搖滾巨星,他們也成為了被那些抗議歌手和龐克們批判的對象。就如同那些60年代高唱愛與和平的樂團如The Who、The Rolling Stone在成為高高在上的搖滾巨星之後,反而被70年代的龐克樂團們抨擊說他們再也不能給年輕人什麼東西了。當這些成為百萬富翁的巨星們的地位上升到一個遙不可及之處,當Bono讓世人看到的是他為一般人買不起的名牌做廣告,和政商名流有錢人吃飯開派對,坐私人噴射飛機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到處跑,在遊艇上享受奢華假期,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和他們許多生活普通甚至辛苦的群眾歌迷們也越來越遙遠了,共鳴的產生也將會越來越難。這也是身搖滾巨星在進行這些慈善和社會議題工作時,會碰到的矛盾之處。那些被全球化影響到連生計都有困難的民眾在對G8高峰會丟石頭抗議暴動,你卻和那些國家的元首相談甚歡,看在那些人的眼裡,即使你很有心要去做,有的人根本不屑把你當一回事,因為你根本和我們不是同一國的,你怎麼可能會了解呢?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斷言Bono的做法就不對。想要改變這個世界和社會,不能只靠群眾和街頭運動,也不能只強調政策和政治運作,兩者必須互相配合互相影響,才能產生更大的效果。Bono用的是和以往的搖滾歌手不一樣的做法,但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仍然是用同樣的熱情,拿著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來對這個世界投注改變的能量,就算你不認同這種方式,也不需要去醜化和扭曲,而Bono也一直不太回應這些批評和攻擊,他就只是做他認為對的事,真誠的相信,就算一個人的力量也可以改變世界。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This is why I love Massive Attack

因為他們有熱情的心,對於關心的議題永遠都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正在美國巡迴演唱的Massive Attack發表了他們最新的音樂錄影帶 Atlas Air,會收錄他們將在11月發行的新EP Atlas Air,3D會幫EP的封面畫畫(一貫的驚悚風),除了這首mv,另外還會收錄兩首歌曲,一首Martina Topely Bird唱的‘Redlight’,還有兩個版本的Atlas Air,如電影配樂般的Goldsworthy remix版和有中東旋律的Jneiro Jarel's Lavender remix版,會限量發行1000張12吋黑膠唱片和數位下載版。這張EP的收益醬會捐給他們長期幫助的War Child,1995年發行的Help專輯裡,他們就貢獻了一個不同版本的Karmacoma,那張專輯參予的藝人還有Radiohead、Blur、Oasis、Stone Roses、Orbital、Portishead、Suede等等(這陣容會不會太夢幻了點)。War Child已經發行過好幾張Help專輯了,一直以來War Child關注和幫助在戰火中流離失所的孩子,Massive Attack一直有幫助他們進行一些募款或是藝術指導的工作,11月他們還會出席War Child在倫敦舉辦的慈善演唱會。

上次出現在Splitting the Atom mv裡(不是那個無聊到爆炸的鬥牛版喔~)那隻抓狂的巨兔(我給牠取了個名字叫兔斯拉,嘎啊啊啊~~~),這次又出現在Atlas Air這支mv裡了,都是同一個法國導演Edouard Salier導的。不過如果從劇情上來看的話,Atlas Air這個應該是前傳?兔斯拉如何出現並攻擊城市,最後被軍方撂倒,因為在Splitting the Atom裡面牠已經是被逮捕的狀態了啊!(我本來還胡亂編了一個兔斯拉如何出現的故事,想想還是不要寫在這裡好了XD)

影片請點這裡→ Atlas Air (本來我用嵌入的,不過開網站的速度就變慢了我不喜歡...)

除了War Child的活動,Massive Attack幫美國的林肯汽車2011年的廣告做歌曲,這是他們第一次同意讓汽車廣告使用他們的歌,他們決定怎麼做呢?取之於美國用之於美國,他們會把酬勞捐出來,幫助這次墨西哥灣造成重大生態浩劫的BP漏油事件的清理工作。林肯汽車的廣告一直以來都有不錯的選歌品味(我想到火線重案組裡面也有提到過林肯汽車和Lexus的比較),Sia的Under The Milky Way、David Bowie的Space OddityShiny Toy Guns的Burnin' For You,現在又找上Massive Attack,眼光很好! 

這支廣告請點這裡→ 2011 Lincoln MKX Commercial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火線重案組 The Wire 第三季

本來之前Cinemax剛播完第三季的時候,我就想把第三季的心得寫一寫,但不知道為什麼就這樣耽擱下來。現在第四季終於在台灣開播了,我也趕快來把第三季介紹一下。雖然說,在台灣好像沒什麼人看這一部,但是總覺得如果我不寫個文推薦的話,實在太對不起這麼好這麼經典的影集了。

大部分的警匪影集,多是以一個案子一集的方式在呈現,火線重案組卻可以厲害到用一個完整的故事去發展整個影集,只是每季有不同的主題,但其實人物、故事和時間都是有連貫性的,不過這也是當初在美國播出的時候收視率不佳的原因之一,如果你是半途插進來看,那是絕對不可能看的懂。另外劇中使用大量的幫派黑話和黑人俚語,絕大多數演員是不知名的黑人演員(連當地幫派份子親自上陣演出的也不少),劇情比較冷硬和複雜,再加上對上ABC的《慾望師奶 Desperate Housewives》這種比較養眼無壓力的戲,當時的收視率可以說慘兮兮,還常爆出砍劇的危機,幸好後來HBO讓火線重案組在第五季有個完整的結局,而收視率也不影響火線重案組源源不絕的好評和被多家媒體封上「史上最佳電視劇」的稱號,奠定它的經典地位。

第一季的重點是放在Baltimore警察與幫派的街頭毒品戰爭,第二季的重點是港口危急存亡的力挽狂瀾與沒落和外來勢力的入侵,到了第三季開始將劇情擴大到政治與官僚的領域。當一個警察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要維持治安?保障社會安寧?除暴安良?其實都是,他們多如牛毛繁重的工作就是為了這些目的而設計的。但是任何事情牽扯上政治都只會更加複雜,所以在這一季裡,現任的市長想要連任,野心勃勃的市議員想要競選,於是警察就成了雙方角力的戰場,因為在任何一種選舉中,治安都是最直接影響民眾觀感的事情。於是我們就看到治安假象與數字迷思的荒謬場面,為了選舉→市長要求重案率下降而施壓警察局長→議員為了拉攏警察局長不成開始在議會噹他→警察局長施壓分局長→分局長施壓小隊長→小隊長施壓基層員警,每個禮拜的分局長和警察局長開會的橋段我看的都覺得很同情那些分局長,為了那百分之幾的數字被洗臉痛電,逼得大家開始做「重案率減肥法」,把重罪案的標準緊縮一點,於是搶劫變成侵占遺失物了,重傷害變成過失了,想盡辦法不讓謀殺案發生,被逼著去做秀做成績給長官看,真正的工作都做不了。但是這些數字上的改變並不代表真正的改變,治安仍然沒有變好,而警察們自己也累的無法去真正關心社區人民的生活,整個城市沒有變的更好,人口仍然不斷外流,走不了的人向下沉倫,Baltimore仍然是一個亂成一團的城市。

除了原本的專案小組,這集有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爭議角色,就是由Robert Wisdom飾演的分局長Colvin。在前兩季裡Colvin只有零星的出現在劇情中,到了第三季他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做了一件之前的警察沒有人做過的事。Colvin即將退休,做滿30年警察的他滿心期待能領到他的退休金離開警界,但是當了30年警察的他,發現街頭仍然就和30年前一樣沒有改變,而警察們卻為了和無法根治的毒品問題忙的暈頭轉向白做工,而忽略了警察真正應該做的事:關心人民。Colvin決定在退休前放手一搏而私下做了一件很有爭議的決定:設置合法毒品交易區 Hamsterdam。所有的毒販在這區作生意不會被抓,毒蟲們也可以安心的買毒,既然毒品問題緊抓住這個城市無法剷除,不如想辦法與它共處。於是街頭乾淨了,不再有幫派為了爭奪地盤而打殺,犯罪率下降了,居民可以安心在街頭走動了,孩子也可以安心的在街上玩。而在Hamsterdam裡則是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毒販們像是市集的攤商一樣叫賣做生意,吸毒的人可以比較「商品」的好壞和價錢,旁邊還有空屋可以讓顧客進去馬上來一管,人人有錢賺有毒吸,於是賣雜貨和食物的流動攤販進來了,研究和防治疾病傳播的學者也進來了,義工也進來了,而警察們呢?站在旁邊避免有任何衝突發生,而不是把他們銬上手銬人贓俱獲的扔進牢裡。那是一個極其諷刺又不協調的畫面,挑戰我們對於毒品掃蕩工作的認知,就好像我們無法把這些髒東西清完,那就全都掃到地毯下,但髒東西還是在那裡,只是大家看不見就以為屋子很乾淨。

另外在第一季末鋃鐺入獄的街頭大毒販Avon Barksdale要出獄了,而他留下的組織也沒有因為他的坐牢而分崩離析,反而是在他的好兄弟Stringer創新的經營與管理之下越來越壯大,讓專案小組頭痛不已。但另一方面,想要用合作社的新方法來販毒和其他毒販及毒品供應商結盟,轉投資洗錢的Stringer,和出獄後仍然堅守老路的Avon觀念差距越來越大,衝突也越來越多,最後這兩個從小一起長大一起打拼建立Baltimore販毒王國的好朋友好兄弟互相陷害設計對方,Barksdale組織也隨之瓦解。

除了這兩個主線,本季加入的政治題材也很精采,那些政治手段與彼此過招算計就像在反映現實政壇。而且就像過去兩季一樣,對於敏感的種族議題也沒有迴避。本季新出現的角色,由Aidan Gillen飾演的市議員Carcetti,有野心也有理想,面對日漸衰敗的Baltimore和生活困苦的人民,他想要做出改變,但因為他是白人,在黑人居民佔了三分之二的Baltimore裡想要當選市長又非常困難。我覺得劇中特意讓現任黑人市長是個比較差勁的政客,而想要改變真心為了城市和百姓著想的市議員是白人,是想要點出那種以種族來作為決定標準的矛盾之處,無論現在的市長做的多爛,無論你的表現多好,似乎都不是選民在投下選票時最大的考量。

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過有比這部能夠更深刻的描寫一個城市和社會的問題及樣貌的影集,能夠在美國電視界佔有一席之地的火線重案組,絕對有值得收藏的價值又令人深思。 隨著第四季在台灣播出,我真的非常非常希望能有更多台灣的觀眾可以知道這部非常好看,佈局精巧,寫實又尖銳的經典影集,不看真的太太太可惜了啊!(說穿了這一是篇宣傳文,拜託有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不要錯過火線重案組啊啊啊~)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竊盜城 The Town

其實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歡Ben Affleck,打開他的作品列表,我看過的不少,但喜歡他演出的只有兩部,《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和《怒犯天條 Dogma》,他真的沒有我的緣。不過當他換個跑道,拾起導演筒的時候,表現卻很不錯。2007年他首度執導的劇情長篇《失蹤人口 Gone Baby Gone》探討了綁架和其衍生的道德兩難,讓大家注意到他的導演功力,今年他推出的《竊盜城 The Town》更是聲勢驚人,不只在imdb上有8.1的觀眾評價,在爛番茄上甚至有高達95%的好評,預計在明年的奧斯卡上也會有所斬獲。


當提到Boston,會想到什麼呢?我會馬上想起紅襪隊、紅襪隊瘋狂的球迷、芬威球場Fenway Park、穿著球衣的大學生、好的大學,諸如此類的,我絕對不會聯想到這裡會有一個地區,Charlestown,會是全美國搶案發生率最高的地方,這個頭銜感覺比較像是會落在巴爾的摩或是底特律的頭上(sorry)。在Charlestown這個地方,女孩們在22歲的時候和男人亂搞生下她們不想要的孩子是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事,男孩們投入搶銀行這樣的家族事業是一種和父親的世代相傳。住在Charlestown的人連六歲小孩都懂得分辯現在那輛車的竊聽器天線是屬於BPD或是FBI的,這些搶匪的白天工作像是打工,搶運鈔車和銀行才是正職。這是電影裡的Charlestown,一個似乎沒有希望,居民也沒有光明前程的地方。在這個地方發生的故事是關於改變與離開,男主角Doug在Charlestown長大,平常是個普通的工人,有案子接的時候和他一起長大的朋友跟鄰居合夥搶劫,成為專業的搶匪,就像他的父親一樣。不過Doug不想就這樣一直搶下去,直到最後被關進監獄裡老死,就像他的父親一樣。他對他們所做的事並不感到快樂滿足,他想要離開這個地方到佛羅里達去重新開始,這些念頭在他接近並愛上犯案時被他們挾持過的銀行經理Claire之後變得更加強烈。但是離開並不容易,在Charlestown有太多人牽絆著他,他的好兄弟James和朋友,他的前女友,主導一切搶案的黑道,基本上就是他的一生,讓他無法親易的離開,尋求改變與出路。他把Claire當成擁有另一種不同人生的可能,他並不相信他的女友和他一起離開了就會改變,他卻相信自己和 Claire一起離開就會有不一樣的生活和希望。雖然Ben Affleck在裡面一如以往的演技不佳,但是仍可以感受的到Doug急著想掙脫Charlestown,還有那種走不了的無可奈何。到最後Doug終於如願以償的離開了Charlestown,到了永遠陽光普照的佛羅里達,但是他的朋友死了,他愛的女人也和他分開,他可能再也見不到他的父親,而他對失蹤母親的追尋也結束了。他雖然得以重新開始,但他似乎也失去一切。

和Doug做明顯對比的就是他的好朋友James。和Doug一心想走不同,James對這樣宿命般的人生並沒有適應不良,反而非常自在。在他的世界裡就是,早上起來看電視打電動嗑個藥,和他的好朋友閒晃,搶搶銀行,一切都理所當然,他不覺得這種生活方式有什麼需要改變的地方。他的容易失控和不在乎只有Doug可以壓制,所以當Doug想離開,想破壞James認為很 ok的生活時他無法接受,他對Doug有近乎盲目的忠心和義氣,他可以為了Doug一句話去扁人,甚至為了Doug殺人而心甘情願去坐9年牢,他也利用這樣的友情來威脅Doug絆住他不准他離開。Jeremy Renner把James這個角色演得有深度(其實我是為了他去看這部的XD),否則James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無腦的衝動角色。把友情看的比什麼都重的James認為Doug的老爸當初沒有供出同夥甘願坐40年牢是英雄式的表現,但那卻是Doug避免想要重蹈的覆轍。

這部片子我覺得好看,但有到影評人講的那麼好嗎?我是覺得還不至於,美國影評人對Ben很寬容,但是仍可以看得出Ben導戲的功力,這部片子和David Fincher的《社群網站 The Social Network》會是明年奧斯卡的熱門電影。劇中三場搶案,都拍得很精采,四人組在準備、行動和事後收尾都有一氣呵成的刺激,特別是第二場在狹窄的巷道裡飛車追逐的戲,運鏡和剪接都很流暢,而Doug和 Claire兩人感情發展的那幾幕戲我覺得都很有說服力,不會讓人有莫名其妙就愛上的感覺。而本劇的演員,我覺得身兼編導演的Ben演技真的還要再加強,他演來演去就是那個樣子,不管是什麼角色都是那個樣;Jeremy Renner雖然是配角,但是只要有他出現都很搶鏡,James在路邊巧遇約會中的Doug和Claire,他明明就快要氣死了還要故作輕鬆和 Claire閒聊,轉個頭過去馬上變臉的這一段我很喜歡;只出現幾分鐘的Chris Cooper把Doug老爸那種事很多說不出口的感覺演的很好;至於大魔王花店老闆Pete Postlethwaite光是講話就有威嚇人的效果;女主角Rebecca Hall和緊追不捨的FBI探員Jon Hamm我覺得表現中規中矩,倒是出自Gossip Girl的Blake Lively把那個好像永遠都在茫、無望又墮落的Krista演的很有味道。

Ben的好朋友Matt Damon在看了這部片子之後盛讚Ben會是下一個Clint Eastwood,這話或許還要再等他多拍幾部才知道,但如果Ben接下來的表現能夠保持這樣的水準不要掉下去,我覺得他的導演生涯會有很棒的表現。我喜歡他當導演和編劇勝過當演員,希望他能夠繼續在這方面加油下去,期待他的下一部片子能夠繼續讓大家驚艷。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Community

前陣子忙完之後,我扎扎實實的過了一陣放鬆的日子,不上班的時候就去圖書館閒晃,不然就待在家裡看影集,盡量不要去想接下來的計畫和以後的生活。人生已經有很多煩惱,我不太想再看到沉重的劇情了, 所以我都找每集30分鐘之內結束的喜劇來看。這兩個月我看了The Big Bang Theory、The Office、30 Rock、Little Britain和Community這幾部(咦我好愛NBC的戲喔XD),這些風格和主題都不太一樣的喜劇影集,每一部都很它的特色,但我最喜歡的是這幾部裡面收視率比較不那麼高的Community(中國翻譯叫廢柴聯盟或社區大學)。和其他幾部比起來,Community是今年才剛要邁入二年級的新生,但是它精采的程度,一點也不下於其他收視亮眼有獎項加持的喜劇影集。

我本來以為自己已經不想再看到和校園有關的影集了,新版的90210我看了三集就棄劇,八卦女孩Gossip Girl勉強撐了一季,就連現在最火紅的歡樂合唱團Glee我也覺得沒什麼好看的(Glee在這部裡面被酸很大XD),不過Community這部同樣也是校園題材的影集我就看的很開心。這裡的校園不是充斥著衣著光纖亮麗死小鬼的高中,而是有老有少人人都可以來唸的社區大學。主角Jeff原本是個能將死人說活的律師,因為被發現他的大學文憑是從哥倫比亞而不是哥倫比亞大學得來的所以無效,被迫進入Greendale社區大學補拿文憑。心不甘情不願的他為了要把金髮妹 Britta,誤打誤撞成立了一個西班牙語文課的讀書會,除了Jeff,讀書會裡的其他成員都是各有特色的人,有喜歡拍電影的Abed,講話常常引用許多流行文化的梗、退休的企業家Pierce,是個老是搞不清楚狀況的老番癲、為了照顧兩個孩子要拿文憑做生意的單親媽媽Shirley、為了讓 Radiohead認為自己很酷所以輟學的Britta、高中的明星足球員Troy,還有高中時因喀藥崩潰住院的Annie。他們都不是什麼很酷的腳色,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問題,故事就是圍繞在這個讀書會發生。

這部影集的主角是Jeff,所以劇情可以說是以他為中心來發展。他本來是個虛浮、現實、虛偽,以唬爛維生的律師,卻在與讀書會這些一點也不酷的人互動之下,Jeff逐漸的在改變自己,願意為別人付出真心,了解友誼真正的意義,不再用假面具和他人來往,不再自私只為自己著想,而擁有了真正的好朋友。最重要的是,Jeff也能接受自己人生的轉變和不如意,並且能夠融入其中。我很喜歡第一季的最後一集,一開始Jeff開著被砸破車窗的車去學校也不以為意,走在學校裡到處都有能夠打招呼和閒扯兩句人,原本很在意外表在意形象的他,願意承認自己真的很喜歡讀書會的大家,希望下學期還能在一起上課。他不再把在Greendale的日子視為一種懲罰和倒楣的衰事,而是把自己當成是這個地方的一份子,完全的投入這個階段的人生。而除了主角Jeff,其他讀書會的成員每一個也都非常搶眼,甚至勝過主角,在Greendale裡就連其他同學和老師也都是怪咖大集合。讀書會裡的Abed更是假配角真主角,裡面有很多笑點都是由他而來的。


這部影集我覺得不是那麼老少咸宜大眾化的原因,就是它裡面到處都充滿了流行文化和電視電影的引用,如果你看的懂就會覺得很好笑,如果看不懂就會覺得有點平淡,一開始的幾集可能會覺得有些不習慣,但是越到後面每個人物的塑造越立體就會很好看。在裡面可以看到好幾個電影的影子,像是經典的《早餐俱樂部 The Breakfast Club》、《春風化雨 Dead Poets Society》、《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四海好傢伙 Goodfellas》、《魔鬼終結者 The Terminator》、《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等等,再加上台詞或是畫面裡大大小小的引用,那種找彩蛋的樂趣真的很棒,每集結束前都會的有一小段更是有趣。我每次看到那些似曾相識的畫面都會哈哈大笑,這齣的編劇能夠想出這麼多的梗和劇情結合在一起真的很厲害。

或許是因為都是在演一群朋友的故事,網路上只要講到Community都會拿來和The Big Bang Theory比較一下,就像The Big Bang Theory會被拿去跟Friends比一樣。兩部我都看過了,本來我很喜歡TBBT,但自從第三季出現之後我就沒那麼喜歡了,認真想一下,我覺得Community其實是比較讚的,至少我比較喜歡,雖然它們兩齣戲的收視人口,TBBT是Community的兩倍。TBBT的重點是放在四個科學家阿宅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將其放大當作笑點,到了第三季根本就變成Sheldon的怪胎獨秀,劇情上原本有不少科學和漫畫電玩的梗,但到了第三季也變的很少使用,在劇中人物的情感和個性上,我覺得他們很有特色,但卻流於平面,整個影集就是在搞笑(我到了第三季甚至笑太出來,但第四季到目前為止還不錯),劇情上並不太要求深度,而主角之間的感情,友情的話沒什麼著墨(除了Howard和 Raj,他們是真的好朋友),愛情的話,雖然我不討厭Penny,但她和Leonard真的沒什麼化學效應。但是Community在劇情或是人物上都很用心,除了非常厲害的流行文化梗,台詞也都很犀利,讀書會成員之間的友情也讓人嚮往,每一位成員的都有很立體的個性和形象,這些我真的覺得是TBBT不如 Community的。今年的秋季檔,TBBT被移到星期四的戰場,剛好在8點的時段和Community正面交鋒,本來我非常擔心,因為TBBT正是當紅的時候,但收視人口出來了,Community雖然一如預期的被打敗,但是在收視率上的表現比第一季的時候還要好,而TBBT移到星期四收視人口雖然有點下滑,但在Demo表現上還是很好的,算是雙贏的局面。


裡面有好幾集讓人笑翻的。包括讀書會的人為了雞柳條變成雞柳條黑手黨,用雞柳條控制校園!這集的拍攝手法和劇情都是用《四海好傢伙 Goodfellas》的梗,還有一幕教父裡面關門的畫面我看的快笑死XD ;還有為了搶優先選課權,全校的人用漆彈大戰相互廝殺,用了很多戰爭片和動作片的劇情,陳老師咬著牙籤拿槍掃射和飛撲射擊的《英雄本色》梗真的非常好笑;體育課那集,Jeff穿短褲和短靴比賽撞球,最後還脫光男男親吻真的犧牲很大,意外的是他的腿很長很白XD ;聖誕節那集最後的群架是我看過影集的聖誕特輯裡最可愛的一集;學陶藝和在停車場學航海那集也很棒,Pierce「落海」其他人不去救他的臉很慘XD 在陶藝教室裡Jeff唱《第六感生死戀 Ghost》的主題曲Unchained Melody把老師逼到崩潰那邊害我拍桌大笑;當然還有Abed的蝙蝠俠,他裝的聲音真的很像,我看過有外國影迷說這是所有黑暗騎士模仿橋段裡最好的,整個配樂和運鏡在加上Abed的旁白完全表現出黑暗騎士的味道,而沒有出現Heayh Ledger被大家模仿到爛的Joker,反而是讓Jeff穿上斷背山的牛仔裝XD 每一集都很有笑點,讓我很想一看再看。

中國的翻譯廢柴聯盟,我覺得好像不是很貼切,的確他們都不能算是成功人士,甚至可以說是loser,就像裡面的白目高中生講的「你們是做了什麼事情淪落到這裡?」,但是誰說人的價值就只決定在上好大學賺很多錢呢?Community裡的人,為了各種的原因進入這裡(Troy:我想要能夠思考,能夠學習,能夠看懂HBO XDDD),在這裡他們都獲得了很多東西,無論是友情、知識或是快樂的時光,每個人也都有所成長,或許對他們來說,這才是更重要的吧!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康莊大道與荊棘小路

以前我在排場次的時候,常常會排到火氣上升,因為要注意的事情這麼多,不管怎麼排都會有問題,差個五分鐘就塞不進去。而做排場次這種容易使血壓飆高的工作時我大部分都是在聽Linkin Park的歌,《混合理論Hybrid Theory》和《天空之城美特拉Meteora》輪流放(感謝當時也在辦公室其他同事對我的容忍,讓我可以放我想要聽的音樂)。Alen有一次問我排場次聽這種歌不會太吵嗎?其實我覺得在排場次時的火氣和不耐反而可以被Chester的嘶吼帶走。雖然專輯裡沒有半句髒話,但是他聽起來比我還要更生氣,不知道為什麼使我感到安慰。

這是聯合公園Linkin Park和我的小故事,很無聊沒有意義,但是我覺得聽音樂本來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聽音樂要關起房門戴上耳機,不讓別人知道,而是說,聽音樂時感受到情緒是很私人的,你和你現在櫃子裡放的每一張CD之間的故事也都是很私人的,很少會和他人相同,別人也很難完全理解。就好像我在 facebook上常看到我的朋友們會分享一些情歌的mv,比較文藝復興派的朋友還會寫一些很感性的心得,不過我完全感覺不到那些歌有什麼力量;而我覺得Asian Dub Foundation的Fortress Europe結合了印度傳統音樂和電音、Jungle很酷很讚,但是貼了也沒有人理我。每個人對同一種音樂的感受都是不一樣,就算大家共同的感想是很好或很壞,在細節的部分也不會完全一樣。

所以,音樂就像有些人主張的,不分好壞只有喜歡或不喜歡嗎?我也不這麼認為。音樂當然有好壞之分,音樂也可以評論,聽到爛歌想幹譙一下,聽到好歌很愉快,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只是你無法要求每個人的反應都一樣。最近聯合公園出了新專輯《烈日千陽A Thousand Suns》,在音樂愛好者之間就掀起了論戰。其實聯合公園一直都是戰神級的樂團,每次只要有關他們的討論,絕大多數都會戰起來。特別是從第三張專輯《末日警鐘毀滅新生Minutes To Midnight(英文名明明就很短中文名是怎麼翻這麼長的= =")開始,他們就不斷的被戰。戰點不外乎就是他們變商業化了,變抒情了,吉他和貝斯很混,主唱聲音壞掉,已經不是以前的聯合公園之類的。這在樂壇裡面其實沒什麼,名氣越大被戰的機率就越大,而雖說文人相輕,其實我覺得樂迷相輕的情況更嚴重。這次聯合公園出新專輯,他們的樂風改變的比上一張更大,所以也被酸更大,很多人就批評這張專輯變電音,很爛,很難聽,聯合公園是爛團這些老梗。支持者當然是為自己喜歡的樂團辯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釋。就像討論聯合公園大部分時候會碰到的情況一樣。

要批評他們的音樂我覺得當然可以,沒有什麼音樂不能被批評的,特別是他們這次的專輯的確很有爭議性,雖然在Rolling Stone Magazine還是有拿到3/5勉強及格的分數,但是在歌迷中的評價是十分兩極的,甚至可以說是負評多於好評。所以我看到一些侵門踏戶到人家專板去罵聯合公園這張很爛之類的我都覺得ok可以接受,你不喜歡他們的音樂嘛,聽了很生氣想罵個兩句很正常。我不能接受的行為是罵歌迷,特別是把人家的評論轉到別的板去嘲笑謾罵的,這些行為實在很沒品。我說你們這些人,不喜歡他們的音樂別人喜歡不可以嗎?說人家都是白痴智障聽這種歌,圍著糞取暖,批評歌迷的心得,對於歌迷們分享自己和聯合公園之間的故事嗤之以鼻,這樣也太過分了吧。對啦你們聽的音樂是正統的搖滾樂,吉他一彈下去連褲子都要轟掉了,唱歌像罵人一樣,很殘暴很他媽的爽,那又怎麼樣?這樣有比較高級嗎?去貶低其他的樂迷很厲害嗎?有的人也覺得那種音樂很吵很煩是噪音啊。說穿了也不過就是藉著瞧不起LP的樂迷,連在別團的討論裡都要酸LP的行為,來顯示自己很有品味,「我聽的音樂很好,你們聽的都是芭樂垃圾」這種心態,自以為很了不起而已。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聽音樂的人,很多地方都看的到。假文青以為自己看《挪威的森林》就是有品味有水準的表現,等到大家都在說直子啊小林綠啊,就覺得好俗啊還是聽風的歌是村上最原汁原味的作品;只有很少人在看MLB的時候就覺得MLB水準真好自己好專業CPBL是什麼爛東西啊,等到公視民視天天播,一堆人在Jeter啊A-Rod啊的時候,就說他們是一日球迷一窩瘋都是一堆小白,王建民受傷的時候再酸個「我早就知道他是假貨啦!王迷可以滾啦!還我專業的MLB啦! 」;本來覺得這個團講出來大家都不知道好有成就感,這樣才是真正的音樂我好有料,等到團被大唱片公司看中了簽了約登上排行榜冠軍,走在路上店家都在播,連平常只聽梁静茹和SHE的人都能隨口哼個兩句說自己是rocker的時候,就覺得這個團墮落了爛了商業化了,再也配不起自己高貴的耳朵,還要在各大音樂纇板酸一下「這個都比那個垃圾好多啦!」。這種行為,只是自以為是的傲慢,用不屑與眾人為伍來顯示自己的卓爾不群,實在是很幼稚。

回到Linkin Park的新專輯。我很努力的聽了幾遍,結果並沒有很喜歡,如果這張專輯不是聯合公園做的,我一定不會去買,裡面我聽了最順耳的,還是比較強烈的那幾首。大家在聽到聯合公園的名字的時候會想到什麼音樂?Chester的狂吼,強烈又憤怒的樂聲,搖滾,Nu Metal,這是他們在2000年推出那張石破天驚的首張專輯混合理論的時候,留給大家根深蒂固的深刻印象。所以就算他們不斷的說自己並不想侷限在Nu Metal裡請大家不要再說他們是Nu Metal,在把他們的CD放進player裡按下播放鍵時我們還是期待聽到那樣的歌曲。也就是如此,當他們在第三張試圖將樂風變的比較柔和的時候,就被鞭說是向市場靠攏了,最新的這張專輯更有甚者,還被批評說是殞落了,就好像他們一時之間變成男孩團體跳著舞唱babybabybaby一樣。這實在是太奇怪的一件事了,因為他們賣的最好的一張專輯,是第一張的混合理論,全球一共賣了2900萬張,如果他們真的變的商業化了,變的向市場靠攏了,那他們應該要做出混合理論2.0、混合理論3.0這些專輯才對啊,因為這就是使他們成功的風格嘛,到現在歌迷也是不斷的在哀嚎說想聽到原始的聯合公園啊。所以我覺得說他們變的商業化了,這點是不成立的,相反的,我覺得他們最商業化的專輯是美特拉,因為很明顯美特拉就是想複製混合理論的成功模式,所以和混合理論長的非常相像,卻沒有混合理論來的讓大家驚艷。

那麼說他們的音樂變主流了呢?至少在這張專輯裡我不覺得。就像他們在歌詞本裡寫的,他們在摧毀和重建他們的樂團,這張專輯讓我覺得他們很大膽的去玩他們想要玩的音樂,也很像是在摸索和尋找真正屬於他們的聲音,所以裡面放了很多不同的東西,是一張很概念式的專輯,不易去分類,老實說也不是第一次聽就會喜歡的歌,但是歌詞則是一如往常的很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我不知道為什麼華納願意讓他們這樣做,因為這是很冒險的,烈日千陽比末日警鐘更加的偏離了他們原本的根,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他們會氣跑一些老歌迷,而這種很實驗性質的音樂也不見得會吸引到新的歌迷。光是看第一週的銷售,末日警鐘在第一週就有超過62萬張的銷售,烈日千陽大概才25萬張而已。

所以他們現在正走在一條危險的路上。他們大可就是不斷的做Nu Metal讓Chester不停的嘶吼到喉嚨壞掉(說真的,現在還有人在玩Nu Metal嗎?),但是他們沒有這麼做。走在平坦的康莊大道上,每張專輯賣他個1000萬張爽爽賺,每天party like a rock star,然後被人家鞭說都沒有進步,而不必轉彎去走佈滿荊棘的小路,亂搞一些有的沒有的音樂,被大家批評說他們已經不是以前的聯合公園了。他們想改變,想創新,我覺得這是值得讚賞的。你說他們這張很難聽「很不聯合公園」,我可以理解,但是說他們不用心去做音樂,我就完全不同意。他們正在經歷力圖改變的樂團都會經歷的新舊衝突陣痛期,轉型會不會成功,要讓市場和歌迷去決定,而這也會影響他們未來曲風的走向,如果烈日千陽失敗了,唱片公司大概不會有耐心讓他們再去任意做自己想做的音樂。現實就是這樣,一旦你身處在這個環境,你就要遵守遊戲規則,我引用一個大陸樂評楊樾在〈怒放摇滚演唱會:摇滚樂商業化的初步勝利〉這篇文章中寫的一段話:「摇滚樂是否應該商業化本身就是個偽命题,討論這類問题的人多半是偏執狂或偽君子,人類社會没有豎立在市場對立面上的高峰供偏執狂和偽君子去俯瞰眾生,商業化是讓所有音樂型態得以更廣泛傳播的唯一途徑,同時也是讓所有音樂形態依托自身繁衍生息的唯一出路,摇滚樂當然也不例外。」

無論如何,我對這個曾經做出讓我很喜歡的音樂,很乖很搞笑(他們真的都很乖,不煙不酒也不亂來),對歌迷很好,很有自己想法,很會經營自己的樂團,有很多感情,讓我雖然不太適應他們現在的音樂,還是會一直買他們的專輯來鼓勵他們。烈日千陽這張我會再多聽幾次,或者是過一段時間再聽,我想我會有新的不一樣的評價。我希望他們在探索和冒險的道路上,在「具有野心地去追求我們所相信的那真誠的藝術」時,或許會跌跌撞撞,但最終還是能成功,而這個成功不僅僅是能獲得歌迷的認同,更重要的是這會是他們真正想要做的音樂,真正屬於聯合公園的聲音。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年文化的故事

到目前為止,我唯一一次clubbing的經驗是在剛上大學的時候。當時我是個下港來的笨笨小大一,啥都不懂,因為系上迎新會辦在夜店我才會去那裡。老實說我並不認為夜店會是個好的迎新場所,我唯一記得的就是那裡很吵,很臭,人很多擠得不得了,大家都不停的動來動去,誰都聽不清楚誰在講什麼。當時穿著球鞋和破牛仔褲的我就暗自下了一個決定:我以後絕對不要再來夜店啦!在圖書館裡安安靜靜的不是很好咩?當天我就帶著不太愉快而且莫名其妙(在夜店辦迎新到底是哪位天才的主意?)的感覺離開了那家夜店,而到現在我也沒有再踏進去過。所以這本《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年文化的故事Altered State:The Story of Ecstasy Culture and Acid House》裡面描述的瑞舞派對 rave party場景,對我來說其實很像是外星球一樣的陌生,雖然我喜歡聽電音(但我不是台妹喔啾咪^.<~*),但我一場rave party也沒參加過,夜店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我有一點難想像到底吃快樂丸聽電音可以嗨到什麼程度,讓那麼多人樂此不疲。

當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會閃過一個念頭:拍成電影!不只是書裡所描寫的,數千人在宛如祭司的DJ所編排出的電子音樂魔力之下,藉著快樂丸所帶來的迷幻狀態,達到集體的狂喜、歡愉與強烈的刺激感,盡情忘我的舞動身體,那種彷彿參加宗教儀式般的神秘體驗,讓許許多多的苦悶英國青年前仆後繼的爭相參加的場景,還有因為rave party和電子音樂,進而造成英國整個社會和青年文化的重大變遷。兩位作者Matthew Collin和jJohn Godfrey用一種我覺得是比較同情與理解的方式,加上許多第一手的訪問,紀錄與描述了那十年的地下歷史,從MDMA自美國的舞廳和Ibiza島上愛與和平的派對傳入英國開始,由快樂丸(台灣人稱搖頭丸)+電音+rave party無法分割共同組合成英國青年文化,掀起了巨大的時代浪潮。

從 60年代開始,迷幻藥和音樂就糾纏不清,英國的情況則是在1979年柴契爾夫人上台之後使得快樂丸與音樂和派對結合有了時代上的推力。保守黨執政十八年,打著小而美政府目標的新保守主義旗幟,大量的縮減了公共支出和社會福利(跟80年代比起來,他們現在做的有過之而無不及),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升,柴契爾政府的新右派政策,「使貪婪成為一種美德」,人民在高壓、保守、傲慢的政府與壓抑的社會氛圍之下喘不過氣來,急於找到出口,同時又嚮往能回到60年代末那種愛與和平的感覺,快樂丸的傳入與崛起無疑的給了這些壓力一個發洩的出口。在五千人聚集的瑞舞派對裡吞下一顆小藥丸,在燈光與音樂的加熱之下,產生了愛與和平的幻覺,感到快樂與放鬆,享受自由不受拘束,而這種藥又不像是海洛因或古柯鹼一樣有嚴重的成癮性和對身體的重大傷害,瑞舞派對和舞廳就成了一般人想要放鬆解脫的聖地。而音樂界,也為了要配合舞客們的需求和不斷推陳出新的藥丸的藥效,不再對音樂設限,徹底揚棄傳統,「只要有取樣機、電子鼓機,浩室樂手就可以自己動手」,不斷創造和拼貼出新種類的音樂,不只是舞客們感覺到了自由,連音樂也自由了,各種不同的音樂不斷的誕生、混合、變化。

然而凡是涉及利益,特別是像快樂丸和未經申請舉辦舞會,勢必就會引來黑道的覬覦,社會問題、治安、用藥安全等問題就不斷浮上檯面,原本只是年輕人通往無憂無慮烏拖邦的小藥丸,一時之間染上最複雜的色彩,還有沉重的道德枷鎖。《迷幻異域》描寫的不只是瑞舞派對/藥物/電音的發展與興衰,還有一個重要的討論角度,就是政府對個人自由的干涉程度。英國政府對於突然爆出的青年文化現象,如此離經叛道不受控制,採取的手段是嚴厲打壓和防堵,於是我們看到當時的派對主辦人和舞客們,為了要舉辦和參加舞會,不得不和警察大鬥法你追我跑,用嚴苛的法律限制人們享樂的自由,投入大批的警力和金錢來和銳舞客對抗。書中那個幾百名警察將參加音樂祭的人拖出來毆打,到處都是尖叫和奔跑的舞客,還有為了辦舞會的權力暴動抗爭的畫面,台灣人不管你上不上夜店似乎都很難想像。發展到後來,甚至還有派對和街頭運動的結合,以辦派對的方式向政府傳達環保和用路權的訴求,還有為了音樂和舞會設限的法案所激起關於人民自由與政府權力的辯論。流行文化與社會議題的相互影響交錯的現象在這本書中被詳細而且深入的探討。

如果可以像Banksy的畫這樣,不是很好嗎?


我突然想到Massive Attack來台灣的時候曾經要求過,絕對不要看到警察出現,他們的演唱會字幕也常常鞭警察,去年在義大利還因此惹上麻煩。我想團員們在年輕的時候剛好就是碰到這個時期,在夜店玩很大的他們,一定也碰過被警察掃蕩的情況,八成也因此對警察沒有什麼好印象,更不要說3D以前在街頭塗鴉的時候被逮捕過2次(後來他就放棄了街頭塗鴉,很可惜),塗鴉客最討厭的就是警察了啊!

如果你覺得這本書有美化違法藥物的話,我是不認為這本書有在幫快樂丸護航,兩位作者紀錄當時的現象,無論正反論點皆納入討論範圍,真實的、被誤解的、負面的,畢竟即使到現在,西方國家面對快樂丸的現象已經幾十年,對於快樂丸這些藥品對人體的影響似乎也還沒有什麼一致的結論,而目前國外的態度大抵是不處罰持有和使用者的。在書裡也透過受訪者的口說過,當你嘗試過快樂丸,你會越吃越多,因為會急於想要找回第一次那種純粹的快感,於是用量越來越重,最後甚至會開始嘗試毒品這樣的歷程。而就像快樂丸文化,表面上看起來是享樂主義的表現,但我覺得這不只是舒壓,更是一種逃避,藉由那種精神和心靈上的完全解放,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不足與痛苦。追求這樣的境界,就能擁有真正的快樂與自由、愛與和平嗎?我覺得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作法。

這本書的翻譯實在很令人佩服,因為書中的專有名詞之多,還有許多英式的用詞俚語,各種音樂種類的解釋,相信會是很難轉換成另外一種文字的,但我覺得這本中譯版卻很好讀,雖然不是小說是紀實報導,也不會艱澀難懂。到如今,瑞舞派對或電音都已經脫離當初地下文化的身分被主流收編,當年的場面或許也不會再出現,而曾經寫出被稱為最能表現當代青年次文化小說《猜火車 Trainspotting》的作者Irvine Welsh就說過這本書「終於,有人寫出了過去十年的真實歷史」,在台灣的我們雖然沒有機會參予這,但藉由這本書我們也可以一窺這10年迷幻與狂亂的藥物世代。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文青或假文青,這是一個問題

Andy昨天問我說:什麼是假文靑科科?其實那本來只是我的一種自我解嘲,不過既然他問了,也不能滾過去裝死沒有看見,那就寫一篇文來回答表示我的誠意好了XD

假文靑的話很簡單,就是以為自己是文靑,文藝青年,其實只有學到文靑的皮毛,就自以為是文青特立獨行高人一等這樣。至於科科,Andy應該不是混批踢踢的所以比較不瞭,科科只是一種語助詞,有一點像偷笑、奸笑的樣子,加在句子裡用來反串、諷刺或嘲弄的。讓我們來造個句:「35萬的竹籃是藝術你們這些俗人不懂啦科科~」,這樣同學們有瞭解了嗎XD

我今天早起心情還不錯,那就繼續長舌下去。什麼是文青呢?為免傷到太多人脆弱憂鬱的心靈,我就不要酸得太用力了。網路上有一個流傳已久作者不可考的標準,用來檢驗你的文青指數,我就用這個問答來解釋好了,這樣大家一看就懂了,順便可以看一下自己是不是文青呢?

1. 文青都愛村上春樹→ 我不能說我不喜歡,我的書櫃上有16本村上的書,但那大約是我剛畢業還很青春的時候買的,近年來我已經不看他的小說了,因為如果你問我說村上的書到底要表達什麼,我真的也參不透。但是他的散文集很有趣我還是很喜歡。

2. 文青都愛攝影(基本上是單眼或是LOMO底片機)→ 我只有一台我老弟買的不到1萬塊的數位相機,而且我根本不懂構圖啊這類的攝影概念,只會把鏡頭拉近和拉遠這樣XD

3. 文青都極瘦→ 我也希望我極瘦啊,可我他媽的就是個胖子(泣)

4. 文青褲子都窄的像褲襪→ 我想像了一下,那感覺還滿蠢的,而且要怎麼走動呢?我沒有那種東西。

5. 文青很雷光夏→ 不不,我聽了一些雷光夏的歌,如果這個問題要問的是有沒有雷光夏的歌的感覺,那我百分之兩百沒有,我是個粗魯的女人。

6. 文青很後搖→ 如果這題要問的是,我有沒有瘋狂抽著菸咪起眼睛搖來晃去或坐在地上弓起身子不知道睡著還是醒著的進入神遊世界,那我沒有XD  後搖我聽的不多,只聽過像是台灣的甜梅號,冰島的Sigur Ros這些,但那種緩飆式的樂風完全不適合我,失眠的話倒是可以拿來聽,有強烈的助眠效果。

7. 文青can't live without converse all star→ 我沒有這種牌子的鞋子,事實上,如果可以的話我喜歡到哪裡都穿著夾腳拖或涼鞋,畢竟我是生活在陽光燦爛的高雄嘛,穿著短褲和拖鞋在街道上走讓我覺得很快樂~

8. 文青的頭髮不能打薄→ 不打薄不會很厚很熱嗎?

9. 文青都戴看起來沒什麼,但貴到不行的手工粗框眼鏡→ 我的眼鏡是粗框的沒錯,但是大概只有1000塊出頭而已。

10. 文青喜歡歐洲遠勝過美洲→ 兩邊我都喜歡啊,但我更喜歡美洲那種粗曠的活力。

11. 文青不用wretch→ 如果大家常去blog板看的話就知道wretch在那裡就像是大便的同義詞一樣。我不用wretch我用blogger,因為blogger看起來很簡單,不會有一堆閃亮繽紛的畫面,但是如果你很會寫語法那麼要把自己的blog搞成像電子花車一樣也沒什麼問題。

12. 文青都會學法文或西班牙文→ 我大學的時候為了學分修過一年法文,但現在我只會蹦啾而已。

13. 文青只看深夜MTV→ 因為MTV現在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播日韓日韓日韓,深夜的話或許還有可能看到非日韓的mv。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不要再看MTV了投奔網路吧,網路上蝦米死人骨頭歌都有。

14. 文青愛去誠品看書→ 以前我會去誠品逛,上網路買。

15. 文青都在很暗的咖啡館看書→ 沒有燈我的眼睛受不了,在光線不足的地方看書真的是很不建議大家去做的事。

16. 文青不吃便當→ 蛤?台灣便當超好吃超划算的,為什麼不吃?

17. 文青煙抽很大→ 我不抽菸,但是對於一些香菸的代號像是:黑豆白豆、3號7號、藍當紅當這些我都很熟XD

18. 文青咖啡喝很大→ 我每天都要喝一杯三合一沖泡式的咖啡,這樣我就會醒了~

19. 文青酒喝很大→ 我有酒量但我不喜歡喝,因為會苦嘛~ 汽水比較好喝不是嗎?

20. 文青一定要有MAC小白POWERBOOK→ 我的筆電黑色的很粗勇,跑得比牛慢XD

21. 文青要會樂器→ 我會用直笛吹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樣算嗎?

22. 文青房間一定要有吉他→ 沒有。摸過一次,但這玩意對我這個有著甜不辣手指的人來說太難了。

23. 更高階的文青還會組團→ 沒有,其實我覺得當團的經紀人這類的職位比團本身好玩。我很想要有一整套xbox的Rock Band這樣算嗎?

24. 文青都去真善美看電影→ 即使我在台北唸書的時候我也沒去真善美看過電影,比較常去我們學校附近的二輪電影院,對我這個窮人來說真是好地方,還可以帶東西進去吃到飽。

25. 文青服裝雜誌都看裝苑→ 我不看服裝雜誌,事實上我不看雜誌很久了。

26. 文青的文青雜誌是誠品好讀→ 沒有。

27. 文青的房間牆壁一定是自己漆上顏色 (即便是白色)→ 幹麼做這種累死人的事?

28. 文青的房間都貼看不懂的語言的電影海報→ 我不喜歡在牆上貼東西,唯一一張U23D的海報到現在還捲著躺在桌子下。

29. 文青的房間會有奇怪造型的燈→ 沒有,我的床頭燈是在家樂福買的便宜貨。

30. 文青的房間牆壁上貼滿各種拍立得或是LOMO照片→ 我的書桌前有一整片軟木,都用來釘我覺得重要的公共政策和國際新聞剪報。

31. 文青的房間不是極簡黑白就是極復古→ 我的房間是極亂。

32. 文青的床包組不是IKEA就是MUJI的→ 我睡在我的木頭地板上,抱著我出生的時候就在蓋的小被被。

33. 文青的文具跟筆記本都是MUJI的,不然就是誠品買的→ 我都去青年書局買,很便宜!我還有好幾個keroro封面的活頁夾和筆記本嘿嘿~

34. 文青的房間有一整牆看不懂的書→ 我喜歡讀小說,我最喜歡的作家是常常被自視甚高的純文學作者看低的Stephen King,所以我想我的書除了什麼行政法公共政策這些應該不會有人看不懂XD

35. 文青的房間有一整櫃玫瑰大眾買不到的CD→ 我都在玫瑰大眾或博客來買,啊不然告訴我是要去哪裡買CD?

36. 文青不打一般便利商店或麥當勞的工→ 便利商店和速食店我都做過。

37. 文青打工首選不是誠品就是很暗的咖啡店,或小白兔唱片行→ 我喜歡去書店,所以如果可以在誠品工作我會很開心(我想到我那無緣的誠品offer,人生的遺憾)。但是我真的受夠很暗的咖啡店了!

38. 文青一年四季要跑許多場音樂季→ 如果我有錢有閒的話我當然要跑很多場音樂季啊!我到底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去Glastonbury(嚎叫)!!

39. 文青最愛逛創意市集→ 台灣有這種地方嗎?我喜歡逛夜市和家樂福。

40. 文青的爸媽最好是醫師、律師、教授或高官→ 俺爹娘是辛苦偉大的勞動階級,我以他們為榮。

41. 文青不會大笑→ 哼哼大笑是拎杯的絕技,就像絕地武士的光劍一樣。

42. 文青永遠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煩惱→ 我有很多煩惱,但我想並不會莫名其妙。都是工作啦人生啦宇宙和平啦這一類的。

43. 文青是憂鬱症很大的族群→ 如果再不順利那我真他媽的要憂鬱了。

44. 文青不會破口大罵→ 近年來我修身養性,每天回家打坐冥想(放屁),已經超脫了破口大罵的階段了。現在我都用酸的,罵人不帶髒字才是最高境界。

45. 文青一不小心就栽進自己的世界裡→ 有時候的確會,做做白日夢什麼的...

這樣看起來,我完全不是文青耶!不知道有沒有什麼名詞形容和文青完全相反的人呢?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感傷的大拇指

有時候我會在youtube上看到一些右上角有MTV標誌的mv,一些比較早期的音樂錄影帶,下面常會出現像是「這是MTV還會播出好音樂的時候,哪像現在播的都是垃圾」這樣的評論。通常我都會給這種評論按下一根感傷的向上大拇指。外國的怎麼樣我不知道,但只要稍微轉到台灣MTV看一下,應該很多人都會認同這樣的看法。沒完沒了的日韓流行MV,沒完沒了的偶像團體,播來播去都是那幾首同樣的歌,之前還有像是詐騙手法一般看了會讓人脫口而出what the fuck的call in節目,如今甚至有韓國偶像綜藝節目。現在的MTV,和我當初看的MTV基本上已經不是同一個次元的東西了。

如果依照維基百科上面的定義,我是屬於MTV世代的人(但我同時也被定義為Y世代的人類),事實上,從90年代初期MTV被引進台灣之後我就超愛看的,我對 MTV比其他任何頻道或媒體都要來的有感情。早上要上學之前會看,回家也會看,有時候不看也會轉到那台聽歌,那個時候MTV的一些自製節目,像MTV Real World、Beavis and Butt-head、Celebrity Deathmatch這些我也都是按時收看的。說起來,MTV應該是我音樂的啟蒙者,我大概就是從看MTV開始喜歡上聽音樂的,從而開始接觸美國的流行文化。所以我一直都對90年代的音樂和電影有著極大的好感和喜愛,就像我在90年代夢幻隊伍那篇文章裡有寫到的一樣,因為我就是泡在90年代的電影和音樂裡長大的。

比我年輕10歲的西洋音樂愛好者大概很難想像在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從電視上得到多麼多的樂趣。當時除了 MTV,還有Channel V(當時的Channel V和現在的Channel V比起來,根本就像是黃金與狗屎的分別),24小時不間斷的播放西洋音樂錄影帶,而且種類還很多樣化,你不會只看得到排行榜前20名的流行音樂,搖滾、另類、電音、嘻哈,都能看的到。現在你要看不是排行榜前幾名歌手的mv,只能上網去找。網路很方便,youtube上面除了被禁掉的mv幾乎什麼都有 (被禁掉也沒什麼,在咕狗上搜尋一下,蝦米死人骨頭都找得到),但是從電腦螢幕看和從電視上看,畢竟還是有差。現在的你能想像當時只要打開電視,就可以看到Blur、Radiohead、Oasis、The Verve、Suede和Pulp這些英搖團的mv,等到晚一點或是週末,可以看到Nirvana、REM、Pearl Jam這些團的不插電演唱會,豬頭皮的另類酷樂,介紹了很多你在廣播聽不到的好音樂好團體,張兆志的Party Zone,可以看到最新流行的電音和嘻哈舞曲(現在在台灣聽電音的好像很少,club播的都是嘻哈,ICRT到現在還在播Paul van Dyk好幾年前White Lies,播舞曲的時段也只是把一些流行歌混在一起而已),這些感覺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嗎?

隨著MTV的台灣化,西洋音樂的mv逐漸減少了,國語歌曲一堆拍的很無聊的mv越來越多,然後日本音樂也多了起來,韓流入侵了,西洋音樂mv的播出空間被嚴重的擠壓。現在我不管什麼時候轉到MTV台,看到的都是韓樂,徹底墮落製作無腦節目的Channel V就更不要提了。我在MTV官網的討論區看到一些日本音樂的歌迷在抗議MTV都不播日本mv了,都一直播韓國mv,我就一陣苦笑,真的要比起來,西洋mv 才是真的被MTV徹底放棄了吧,現在除了什麼泰勒絲、小賈斯丁這些人的mv,西洋mv是能看得到什麼鬼?現在的我還能從MTV看到什麼樣的音樂呢?日本mv相較之下已經很多了。當然,大家都是韓流之下的受害者,但至少日本音樂在台灣其他電視頻道上播出的機會,比西洋mv高出很多,而MTV原本是滿滿滿的西洋mv啊!現在我只要轉到MTV都會想搖搖頭,按youtube上酸MTV評論的大拇指按得很感傷,國外的MTV被很多抱怨現在只會播排行榜前幾十名流行的mv,台灣的MTV被抱怨現在只會播韓樂,到底以前我喜歡的那個MTV到哪裡去了?

當然,這一切都是市場考量。事實上就是現在韓樂正夯,他們的歌迷願意去買CD買唱片公司不斷改版撈錢的專輯,讓唱片公司願意花錢去為韓樂宣傳,所以才會有現在一整台都是韓樂的亂象。韓國有很多好音樂,我以前也聽過一陣子韓樂,但現在引進台灣的音樂似乎是很單一種類,而我們也想要其它的選擇。西洋樂迷當然還是有市場在,但是看到西洋mv越來越少,我們也越來越不願意轉到MTV台去。以前第四台要是給我在半夜還是中午把 MTV蓋台或換台(以前第四台很惡劣,還會給你兩台合併,半天播這台半天播那台的),我都是照三餐打電話去譙的,現在有沒有播MTV,老實說我一點也不在乎,因為我在那裡看不到我想看的東西,其他的西洋樂迷也一樣。最近可能因為MTV的商人良心有一點點的甦醒了,施捨了幾個時段給西洋mv,時段不是很好,以我現在早睡早起的老人作習,根本不可能看到啊(泣),看來我還是只能依靠網路了......

台灣現在西洋音樂的市場似乎越來越不好了。以前喜歡的歌想要的專輯,都是拿錢去買錄音帶和CD,現在只要動動手指什麼都抓得到。我記得我以前都是省早餐錢去買CD,每個禮拜的週記寫我聽音樂的心得。現在音樂好像很廉價沒什麼了不起,因為有太多管道可以輕易得到了。 外國藝人來台灣開演唱會,不管多麼大牌多麼有名,除了少數的幾團,在台灣似乎都無法達到國外那種人氣。我不知道大家要怎麼樣才會願意為自己喜歡的音樂掏錢出來,支撐這個市場,我只好從自己做起,我不抓音樂,我還是像以前一樣用買的來支持我喜歡的音樂和歌手,有喜歡的團來開演唱會我就去看,錢很難賺,我現在也是一窮二白,但是在這方面我不想改變,不是我比較了不起還是怎麼樣,我只是比較喜歡藉由擁有CD這種實質上的東西去留下用音符帶給我悸動的那種感覺。

我希望我還可以再看到像以前那種有各種多元的好音樂和充滿創意的音樂錄影帶的MTV,就像以前MTV有個slogan叫 I want my MTV,這也正是我現在想要對MTV說的。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90 年代夢幻隊伍 part 3

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我拖了好久才開始寫,而且很想棄坑,因為要查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如果覺得爛尾請原諒我orz 

§ 1996年
這一年就有點慘了...

《猜火車 Trainspotting》,imdb 8.2分,RT 89%,1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這是Danny Boyle第二部執導的電影,尖銳的呈現了英國青少年次文化黑暗的一面。社會期待我們的年輕人要對未來有想法有規劃,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第一棟房子,如果我們就是不想要活的和上一代的人一樣呢?如果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就是爛到讓年輕人無力又絕望的只能藉著嗑藥和電音的節奏來獲得逃避的快樂呢?經典的cult film,讓Danny Boyle的名字開始在影壇發光發熱的電影。

《英倫情人 The English Patient》,imdb 7.3分,RT 83%,9項奧斯卡金像獎得主
我認為部片子是已經過世的導演Anthony Minghella作品中最美麗浪漫的一部,儘管劇情在講述的是一段被譴責的婚外情。激情、背叛、如詩如畫的北非風情,大時代下的愛與承諾,再加上精緻的配樂,這是一部讓人感到遺憾與惆悵的電影。而這部片子最讓人著迷的。是Ralph Fiennes那深邃迷人的雙眼,讓這個角色成為深情男人的影壇代表。Ralph Fiennes後來有演了一部類似角色的《愛情的盡頭 The End of the Affair》,我覺得力道和情感就不如英倫情人來的深刻。不過Ralph Fiennes那當年風靡千萬女性的雙眼,在辛德勒的名單裡面可是嚇死一堆人啊,聽說當年試映會結束之後,當年的一些生還者根本不敢和Ralph Fiennes握手講話,因為他在裡面演的納粹殺人摩實在太讓人不寒而慄啦。

《哈姆雷特 Hamlet》,imdb 7.7分,RT 94%,4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哈姆雷特的故事已經被改編過無數次,但是這個由Kenneth Branagh這位多次執導莎士比亞作品的導演的版本卻是我看過最喜歡的,比梅爾吉勃遜那個版本要好多了,Kenneth Branagh演的也比較到位。

《冰血暴 Fargo》,imdb 8.3分,RT 94%,2項奧斯卡金像獎得主
這部片子就如科恩兄弟的作品風格一樣,人心的黑暗,暴力,爾虞我詐,又帶著諷刺的幽默,一看就知道是柯恩兄弟這對好萊塢最有才的兄弟檔的電影。

《驚悚 Primal Fear》,imdb 7.6分,RT 73%,1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這部片子其實我覺得普普通通,它的原著也是一部普普通通的通俗小說,但是這部片子應該要名留青史的原因是他給世界帶來了Edward Norton。Edward Norton的長相其實和書中描述的那種天使面孔魔鬼新的美少年有點距離,但是他用精湛的演技在無辜與邪惡之間轉換的很有說服力,雖然是他的第一部電影演出但是卻一點也不生澀,本來應該是主角的Richard Gere反而成為抬轎人了。Norton也因此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鋼琴師 Shine》,imdb 7.6分,RT 90%,1項奧斯卡金像獎得主
這是在講述澳洲鋼琴家David Helfgott一生的故事。Geoffrey Rush在劇中的演出為他拿下一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電影中他所彈奏的樂曲也都在當時造成了流行。

§1997年

《鐵面特警隊 L.A. Confidential》,imdb 8.4分,RT 99%,9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獲得其中2項
這一年的奧斯卡獎讓我從此不再相信奧斯卡的公信力,因為鐵面特警隊竟然輸給鐵達尼!改編自James Ellroy的小說,劇情有好幾條線同時發展,到最後竟然都還能匯合成一個大陰謀,非常精采而不會讓觀眾陷入昏迷中,導演Curtis Hanson把片中那個50年代洛杉磯的復古氣氛和警界的黑暗秘密的複雜劇情整理的井然有序。同樣都是改編James Ellroy的書,後來的《黑色大理花懸案 The Black Dahlia》我覺得就失敗的多,少了原著力層層相扣的故事,變的鬆散又無聊。

《鐵達尼號 Titanic》,imdb 7.4分,RT 82%,11項奧斯卡金像獎得主
想當年鐵達尼號上映的時候,全世界都像瘋了一樣的著迷,不管去哪裡都聽的到主題曲,大家爭相比賽進電影院看了幾次。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還不錯,第二次在電視上看到的時候就覺得很無聊。但是我們不可以否認鐵達尼號是一部驚人的電影,它的大規模大製作在當時是沒有其他電影可以和他相比的,當時下載風氣不盛,所以它所創造的票房紀錄後來也很少有人打破,唯一的例外就是同樣由詹姆斯科麥隆所執導的阿凡達。但我想這兩部巨作都有一個同樣的缺點就是劇情很貧乏。我一直認為一部好的電影絕對不能缺少的就是好的劇情,而鐵達尼號在這方面其實很弱,這也是當初鐵面特警隊輸給鐵達尼號會讓我感到這麼忿忿不平的原因。

《美麗人生 Life Is Beautiful》,imdb 8.4分,RT 79%,7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獲得其中3項
讓人感到心碎的電影。在集中營裡的猶太人,用他的幽默來保護他兒子的心,讓他在這殘酷的世界裡仍然能感受到一點溫暖與希望。

《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imdb 8.1分,RT 97%,9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獲得其中2項
一個不被了解自我放棄的天才,在他的心理醫生的協助之下,終於願意敞開心胸面對這個世界的故事,我很喜歡最後Will勇敢面對自己的心意說要去見一個女孩,還有他的好友Chuckie到他家去接他的時候發現他不在家,那種欣慰的感覺。這部電影讓世人認識了Matt Damon和Ben Affleck的編劇長才,還為他們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的獎像,但很奇怪的是後來這兩個人就再也交不出像樣的劇本了。

§ 1998年

美國X檔案 American History X》,imdb 8.6分,RT 83%,1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這部電影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就被開頭的那一場戲嚇到了,Edward Norton把人踩死在人行道上那一段我在大叫這種畫面可以在電視上播出嗎!一個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者,在經歷過監獄生活的洗禮,慢慢了解到自己當初想法有多麼偏激和錯的多離譜,但是當他想要從頭開始的時候,卻發現過去的夥伴不放過他,而他的弟弟也跟他走向一樣的道路。Edward Norton因為這個驚人的腳色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搶救雷恩大兵 Saving Private Ryan》,imdb 8.5分,RT 91%,AFI百大電影第71名,史詩類電影第8名,11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獲得其中5項
我記得當時這部片子在德國作首映的時候全場是鴉雀無聲,因為它就是很直接的呈現了戰爭最可怕的一面。裡面的戰爭場面都很刺激很真實,開場的諾曼地登陸讓不少人都把剛帶進去魯味,特別是大腸,通通吐出來。

《楚門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imdb 8.0分,RT 95%,3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這部片子真是「老大哥正在看著你」的真人實境秀版,Jim Carrey飾演一個一生都被當成電視節目全球放送的男子,他的親人他的人生甚至連他的妻子都是被精心安排的。當我們在電影院裡看著Truman努力的要逃出這個虛假的世界,為了他在海上的奮鬥而加油的時候,我們不也成了這個The Truman Show的參與者之一了嗎。

《伊莉莎白 Elizabeth》,imdb 7.6分,RT 81%,7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獲得其中1項
這部電影大概是我看過的西洋古裝宮廷戲裡最好看的一部,在講伊莉莎白女王出登基時的稚嫩,遇到的挫折,政敵的攻擊,和天主教徒的暗殺行動,還有傷她最深的戀人的背叛,使她磨練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強最有名的君主之一。Cate Blanchett當年人人看好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卻被擁有豐富人脈的好萊塢貴族《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的Gwyneth Paltrow攔胡,從此Gwyneth Paltrow就一直被Cate的粉絲怨恨到現在,每年到了奧斯卡典禮的時候都要被拖出來鞭屍XD

§ 1999年
這一年也很強

《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imdb 8.8分,RT 81%,1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這部片子不僅是我個人最愛的電影前三名,也是許許多多cult film迷心中經典中的經典,長期盤據在imdb top250的前20名之內的電影。剛上映的時候其實評價很兩極化,票房也很差,但是嚇了片出DVD才開始透過口碑使得這部片子的地位越來越高。我記得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根本就是目瞪口呆的想:哇靠這部片子真的太屌了,小說也非常的讚。

《駭客任務 The Matrix》,imdb 8.7分,RT 86%,4項奧斯卡金像獎得主
這部電影,不只開創了新的拍攝手法與風潮,這個系列的劇情也引起了許多科幻迷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和學說來分析討論。

《美國心玫瑰情 American Beauty》,imdb 8.6分,RT 89%,8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獲得其中5項
用劇中人與人的互動,來揭穿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表面和睦其實卻是私底下的人際關係卻已經崩離的諷刺情節。

《靈異第六感 The Sixth Sense》,imdb 8.2分,RT 85%,6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奈沙馬蘭一戰成名之作。我覺得他因為這部片子太紅了,以至於後來他的電影大家都期待會有爆點,要驚悚,但有些電影我覺得其實是宣傳誤導大家,讓觀眾再進場的時候都有了既定的成見,所以電影不如觀眾所想的時候就飽受攻擊。這幾部他的片子這樣看下來其實我們要學到,看奈沙馬蘭的電影不要抱著預設立場去看,會有其他的收穫。

《變腦 Being John Malkovich》,imdb 7.9分,RT 92%,3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這是一部奇特的電影,讓我不知道該如何介紹但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驚爆內幕 The Insider》,imdb 8.0分,RT 96%,7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改編自真人真事。自古以來吹口哨的人就是要背負著被報復和被排擠和不被諒解的苦,特別是當你要對抗的人是大企業大財團的時候,你可能會失去一切。劇中的新聞媒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新聞該有的樣子,揭發弊端,主持正義,讓民眾知道事實的真相,這是現在台灣的新聞媒體所缺乏的。

《男孩別哭 Boy Don't Cry》,imdb 7.6分,RT 88%,1項奧斯卡金像獎得主
這其實是一部很悲慘的電影。主角一個性別認同倒錯的女生,她的戀情和生活必須完全建立在謊言之上,而最後她還被最殘忍的對待。Hilary Swank雌雄莫辨的精湛演出為她拿下第一個奧斯卡的最佳女主角獎。

其實我還有很多部電影想寫,但我真的累了,還删掉了一些原本想寫的orz
但我終於結束了這個系列了啊啊啊!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Massive Attack 訪問翻譯 - 3D Vision

之前我曾經翻譯過一篇Massive Attack的訪問,後來我就一直想再找一篇來翻譯,因為我覺得台灣關於他們的報導實在太少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所以我就用我不怎麼樣的英文自己來翻。這篇文章是從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雜誌上截下來的,訪問的對象是3D,短短的,但是我覺得很難翻,不過裡面有一些3D的政治觀點以及他和巴勒斯坦難民事務淵源的報導,我覺得很有意思。原文在這裡→ Red Lines

當然我不是專業的譯者,有錯的地方歡迎指正。但是同樣的,本翻譯文章禁止轉載

感謝夏夜、阿波、花生和小狼提供我意見和討論。特別是夏夜,感謝你的耐心,讓我能翻的出這篇文來。

====================

國際特赦組織註1的成員,Robert Del Naja,也就是大家所知的3D,是Bristol出身的樂團Massive Attack的兩位固定成員之一,長久以來對巴勒斯坦難民的困境有所感觸。Rob加入了和迦薩地區、約旦河西岸、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年輕人一起工作,並且贊助難民營中的影片和音樂工作室,以及媒體計畫的希望基金會(Hoping Foundation)

Ψ 你如何開始涉入巴勒斯坦難民事務的呢?

2005年的時候,我在一場為了希望基金會舉辦的慈善表演上,遇到了牛津大學的學者和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 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註2的代表Karma Nabulsi。到現在我們已經為他們作過四、五場表演了。我們想要讓他們也參與 the Big Chill festival 註3─ 我們試著幫巴勒斯坦的藝術家們在裡面弄個帳棚或舞台。

Ψ 告訴我們一點關於希望基金會是在做些什麼的。

希望基金會超越了政治上的爭執,直接處理關於難民的事務,特別是孩子們還有難民營的部分。我們會錄一些影片的訊息、表演、資訊和藝術作品,直接送到難民營去給他們。我們想要在難民營裡用捐贈的器材和設備設立免費使用的錄音室。

Ψ 為什麼要選擇一個把焦點放在年輕人的計畫上呢?

以前我們在以色列演出過幾次。現在我們拒絕在那裡表演。你不能說你要為那個地區的一部份人表演,而另一部分的人卻根本無法接觸到這些讓人愉快的文化事物或任何其他人都能擁有的機會。我們曾經談過要在巴勒斯坦辦演唱會,但以現在的情況來說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與其由我們來對巴勒斯坦年輕人作音樂演出,我們更希望是由巴勒斯坦的年輕人來對我們作音樂演出 ─ 那將會更切合主題,因為這本來就是他們的故事。我們都需要去聆聽別人的故事。

Ψ 你曾經去參訪過這些計畫嗎?

還沒有。我想去並且實實在在的做點事,而不是像個觀光客去參觀一樣,去點點頭摸摸下巴卻什麼都不做。我想要能夠去那裡說 " 這裡有我們設的錄音室 ",而不只是說 " 我們募到了一些錢 "

Ψ 什麼是你聽過最震撼的故事呢?

所有的故事都很精采同時也很可怕。我發現這整個情況很難以接受是因為這是一個一面倒的戰鬥。我發現很驚人的是似乎那些倖存者仍對人生抱持正面的態度。

Ψ 科技的潛力會讓你興奮嗎?

會。在一個社交性、電子網路的世界裡,各種可能性是無限的。分享和溝通資訊的方式是很不同的。我現在正在做的影片,是把難民營裡的人拍攝自己的畫面和一些音樂段落剪輯在一起,然後我會把這影片寄回去,而且希望能夠和難民營裡的人開啟一種影像式和音樂性的對話。

Ψ 你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年輕人有什麼期許呢?

我希望我們可以用某種方式採取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我想到Tony Blair處理愛爾蘭問題的方法註4;我希望我們可以在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問題上採取相同的途徑,並且和所有的政黨,包括哈瑪斯(Hamas)註5,開始一個公開的、實際的、互相尊重的、有意義的對話,來打破這個誇張的僵局。但是我對於Blair在中東的特使角色註6感到失望 ─ 他在那裡似乎沒有任何成效。

Ψ 誰是你最欣賞的人呢?

我很難不說是Nelson Mandela,特別是這次夏天在南非的世界杯。種族隔離時代結束的議題沒有比現在還要更熱門的時候了。

Ψ 你都做些什麼事來放鬆呢?

我會一直畫畫直到我的精神麻木。

Ψ 你最喜歡待在什麼地方呢?

那不勒斯,我爸爸就是從那裡來的,我喜歡這個地方瘋狂的活力。

Ψ 告訴我們一件你沒有跟別人說過的事。

喔天啊......我怕我的貓貓死掉。

====================

這篇訪問結束的很奇怪吧XD 不過網站上只有這張截圖,我不知道雜誌後面是不是還有XD

這裡是一些文章中提到的名詞的簡單注釋:
1. 國際特赦組織 Amnesty International:是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致力於增進人權並監察各國人權狀況的團體。
2.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的政治與準軍事組織,他們的目標是要讓巴勒斯坦建國並且取代以色列。
3. the Big Chill festival:是英國每年八月都會舉辦的一個音樂祭。它的音樂比較傾向另類、舞曲獨立音樂那種。
4. Tony Blari和愛爾蘭那一段是指,他在首相任內成功的推動了與北愛爾蘭的新芬黨和解,解除了百年來英國與北愛的流血衝突。不過最近愛爾蘭共合軍好像又有一點要起來的跡象,令人擔心。
5. 哈瑪斯Hamas:巴勒斯坦的回教反抗運動組織。牠們在2006年的時候贏得了政權,目標是消滅以色列。
6. 至於Blair和中東那一段,則是他曾在2007年卸任英國首相之後,被四方集團也就是聯合國、歐盟、美國和俄國任命為中東特使。

一直都知道3D是個很關心社會和政治議題的人,但這篇文章裡他談到用音樂用影像和用藝術的方式來幫助巴勒斯坦的年輕人,他一直在為這些失去一切的人做一些努力,我真的覺得他很棒。而且他似乎也是個很理想主義型的人,通常抱持裡想主義的人會被人認為有點不切實際,我記得也有人質疑過Massive Attack在為他們所關注的議題發起活動或批評時,並不會有太大的助益。但他們並不只是空談,不是為了要搏取好名或知名度,而是他們真的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些事,儘管他們的力量可能並無法解決巴勒斯坦難民的困境,或是制止外國軍隊進入伊拉克,但他們還是站出來,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會當他們的歌迷這麼久的時間,他們給我的,不只是音樂而已。

不過這個訪問還挺有趣的,前面都是很嚴肅的問題,為什麼到了最後三題熊熊變成音樂偶像雜誌式的訪談呢XD  特別是最後一題,原來3D有養貓而且他也有柔情的一面XD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我常會在一些討論閃靈樂團的文章裡看到這樣的一句話:「音樂不應該牽扯政治」,或是「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老實說我覺得這樣看似中立的話其實很可笑。會持這樣論調的人,要不就是真的極度厭惡政治,連談都不想談,只想窩在自己的小泡泡裡當隻快樂的駝鳥;要不就是對流行音樂發展沒有任何概念;要不就是,最有可能的,這個有鮮明政治傾向的樂團牽扯的政治立場不是說這種話的人的政治立場,所以用這種好像很中立,自以為理性的言論,來掩飾自己的反感。音樂真的不應該牽扯政治嗎?張鐵志這本《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就對這樣的濫調打了一個巨大的叉。這本書的時間線是從60年代開始的,一路寫到2003年新一波的反戰運動,作者張鐵志描述分析了各個世代的音樂(主要是搖滾樂)和政治以及社會現況的結合還有產生的影響,用這些搖滾史上的事件,來探討搖滾樂改變世界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風起雲湧的60年代,當時的美國無論是在社會或是政治,音樂或是文化,各種激烈的思潮和聲音不斷的碰撞與興起。年輕人受夠了這些長久以來把持國家和社會的官僚及老學者,奉行多年的體制對於社會問題無法有效的改善,反戰、種族歧視議題、社會貧富不均、人權、對愛與和平的訴求、性解放,年輕人和弱勢團體拒絕再忍受(也就是行政學上的新公共行政時代的開始),他們給了這些中老人和被他們所主窄控制的社會結構一根大大的中指,用遊行抗議來怒吼出自己的不滿。當時搖滾樂剛開始發展約十年,搖滾樂狂暴的聲音特性讓很多人都用這種音樂型態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訴求。而當時最強烈的議題便是反戰,許許多多的歌手例如最為人所知的Bob Dylan、Joan Baez、The Rolling Stone、The Who等等創作了許許多多的反戰音樂,他們不只是用歌曲和歌詞來控訴戰爭的殘酷還有對和平的呼籲,這些歌曲還深深的影響了當時的年輕人,使他們反省和深思,使他們也勇於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有對整個時代的徬徨與不安,因而造就了遍地開花的學生運動與街頭運動,還有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

繼續往下推進,我們可以看到70年代的龐克搖滾興起,The Clash和Sex Pistols他們用離經叛道的行徑和粗野的話語,重新燃燒年輕人的能量,對社會和政府的問題大力批判,愛與和平的時代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恨與衝突,向主流價值作出挑戰;我們看到80年代自從柴契爾夫人上台之後,保守主義席捲全球(也就是行政學上的新公共管理時期興起的時代),柴契爾政府主張的將政府縮到最小,讓市場決定一切,徹底的顛覆了一直以來的福利國政策(我覺得我好像在寫行政學申論題XD),讓人民有更多的自由選擇和競爭,打造小而能的政府,然而這樣的政策卻造成貧富不均的問題更加嚴重,社會福利預算遭刪減,弱勢團體失去保障,政府的公共性概念遭到棄置,社會正義被忽視,一切都是以市場導向。這樣的狀況引起了許多音樂人的不滿,因而有了第一次音樂與特定政黨的合作(工黨),還有當時美國對於音樂言論自由的打壓;我們看到90年代那些英搖全盛時期的團體如何在立挺布萊爾的新工黨,到最後演變成對布萊爾第三條路的質疑與怒罵,還有對工人運動的支持。另外在全球化無法抵擋的潮流之下,音樂人是如何的跳出來反對以及大聲疾呼自己的立場,還有他們企圖吸引樂迷注意這個議題的方式,還有大拜拜式的大型慈善音樂會的反省,甚至電音界用「抗議+派對」的方式,和警方展開你追我跑的漫長抗爭,還讓青少年文化運動第一次被法律明文禁止的現象(這段故事可以看《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年文化的故事 Altered State: The Story of Ecstasy and Acid House》);一直到本書時間線的終點2003年,美國為了不存在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發動了伊拉克戰爭,而引起的新一波反戰朝。這本書我覺得在閱讀上,相較一些翻譯過來的音樂與社會的書籍順很多也容易閱讀,但是裡面有不少的專業名詞,對於一些歷史或是時代脈絡不甚熟悉的讀者可能就會有點難下嚥,但絕對不難懂,也無損這本書精采的程度。當然如果你嚴重的政治過敏或是只想輕輕鬆鬆閱讀的人就完全不推薦你看這本書來自討苦吃。

搖滾樂真的能改變世界嗎?我想在60年代的時候是可以的,但時至今日,我覺得已經沒有足夠的社會能量來創造和當時同樣的盛況和影響了。U2的Bono就已經放棄要用音樂來改變世界,他認為比起在體育館裡對著幾萬歌迷唱關於非洲的歌曲,不如他利用自身的名氣和那些真正握有政治實權的層峰人士對談更有效,所以近年來在他一直關注的免除第三世界國家債務議題上,他已經轉換角色成為一個真正的遊說者(他因此招致很多做秀的批評,但是我相信他真的想改變世界的心,他的付出遠大於許多只會坐在電腦後面打嘴砲的傢伙)。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音樂的力量,即使你不能用一首歌來挑起一場遊行和暴動,音樂人仍然可以用歌曲和歌迷對他們的喜愛而發揮影響力,或是喚起大家對某一個問題的注意。Radiohead對於反全球化的立場,讓他們的歌迷能夠去接觸和了解這個議題;Obama競選的時候美國演藝圈的大動員,用歌曲和廣告為Obama拉票,引起更多粉絲的注意,願意給這個有史以來第一位有色人種的美國總統一個機會。音樂終究無法革命,但是音樂可以傳達訊息,改變價值觀和想法,激起改變世界的勇氣和熱情。正如The Clash所說的,The Future Is Unwritten,音樂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可能性。

Massive Attack這次來到台灣開演唱會,有去看過的人一定對他們的LED燈字幕印象深刻,特別是他們特地在地化的把那些字幕都翻譯成中文更是讓人驚喜。 Massive Attack在音樂上雖然比較少寫到關於政治方面的主題,但是他們一直都是非常關注社會及政治議題的團體,而且他們也常身體力行,參與過2003年的反伊拉克戰爭(親自去遊行,3D和Blur的Damon還一起買了雜誌的全版廣告控訴這是個錯誤的戰爭),他們也組織過反對美軍使用音樂虐囚的運動。所以當我在台灣媒體某一篇很不錯的專訪裡看到下面的評論有人又再講「音樂歸音樂,聽音樂還要想這麼多」、「MA並不是政治性的團體」、「被寫的好無聊」這樣的言論,我都覺得對Massive Attack是種污辱。他們把字幕特地翻譯成中文,裡面的內容是我們的新聞標題,是現在世界資源分部的狀況,他們藉由演唱會上的視覺效果,向我們傳達訊息,希望我們能夠從無知變有知,能夠做出反省與思考,這是他們向歌迷傳達自己的一種方式,記者寫出這樣的報導,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妥,3D是那種會想要了解台灣的税制和社會福利這些政治到不能再政治的問題的人,他們積極參與政治活動,這樣的團體,為什麼還會有人會對他們說出「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這樣的話呢?

音樂不只是唱些情情愛愛無病呻吟,音樂可以舒發人心中的感受,也可以表達想法,可以宣洩憤怒,可以傳遞理念,那麼音樂當然可以變成一股憤怒的力量,向世界的不公不義發出挑戰。如果你真的覺得音樂不該牽扯政治,你聽音樂純粹只是想要放鬆或是爽,那很好,你可以繼續去聽你覺得亁乾淨淨的歌曲,那是你的選擇。但是你也無權指責將音樂牽扯政治的人,當你說音樂不該牽扯政治的時候,你要怎麼解釋 Bob Dylan、John Lennon、Radiohead、U2、Coldplay、Blur、Beastie Boys、The Prodigy、Rage Against the Machine、The Rolling Stone、David Bowie、The Who、Green Day、The Clash、Sex Pistols、Massive Attack、Pearl Jam、Bjork這些不同世代的音樂人努力的將音樂和政治牽扯在一起的行為呢?誰說音樂不可以牽扯政治?誰說音樂的歸音樂政治的歸政治才是正確的?

因為音樂從來就不只是音樂。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全面啟動 Inception

打這篇文章的時候發生了大悲劇,因為我的電腦該死的又當機的緣故,所以剛剛打的一大段全部不見了又要重來,看來現在換一台新電腦是當務之急的事。

當初華納兄弟曾經問過導演Christopher Nolan要不要把全面啟動拍成3D版,結果被Nolan拒絕了,他認為:"it will distract the storytelling experience of Inception"。在現在3D電影一窩瘋的潮流之下,Nolan能夠做這樣的決定實在應該為他拍拍手。他了解只要電影本身有好的故事,不用3D一樣能吸引觀眾進場。事實上,Nolan是對的,這部耗費1億6千萬美金的成本,遠赴6國拍攝,儘量使用實景少用CGI(亞瑟那一段無重力打鬥就是真的在一個會旋轉的走廊上拍的)的電影,到目前為止光是北美的票房就已經超過2億美金。不只票房好看,連影評也是一片叫好。Nolan這一次又成功了。

Nolan的電影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不把觀眾當成白癡,不用炫目的特效來掩飾貧乏的劇情,他不怕複雜的劇情嚇跑觀眾,相反的,他喜歡放很多梗在電影裡邀請觀眾一起來思考和討論。從《記憶拼圖Memento》裡絕妙的剪接和時間錯置(那個決定把DVD剪成依照時間順序的版本的人真不知道在想什麼),到《頂尖對決The Prestige》裡的謎團與解謎的環環相扣,就連差點死在災難性的第四集裡的蝙蝠俠,到了他的手中也被賦予了更黑暗陰沉的色彩,還有善惡分別的思考等,他的電影往往能讓觀眾在看完之後,會迫不及待的回家上網,和其他人討論爭辯,還留下許多有爭議的空間讓觀眾來發揮。全面啟動也是這樣一部電影,它的劇情並不簡單,概念不易理解,故事複雜,但又不會讓人看不懂,反而是能吸引觀眾更目不轉睛的深怕漏掉什麼小細節,將近兩個半小時的片長一點也不感覺枯燥乏味。

如果有看過荷蘭畫家M.C. Escher的畫,就能發現全面啟動和這位玩弄錯覺與空間非常厲害的畫家有很多類似的風格和主題,事實上,劇中的paradox staircase,就是參考Escher一幅很有名的畫叫無盡之階The Infinite Staircase。其實我並不覺得Nolan有想要在這部片子裡面講什麼大道理或是人性的探討,這部電影是關於潛意識、夢境、現實與虛幻界線的心理層面的題材,就如Escher的畫一樣,裡面有相互交錯影響的多重世界 / 夢境,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的場景,錯覺,還有和現實世界同樣真實也同樣虛幻的夢中世界。

在劇情上,它有幾個最被討論的點,在網路上都討論的非常熱烈,我這裡提幾個比較大爭議的地方提出我的看法。Nolan在劇情的安排上真的有很多巧思,有很多地方不管你提出什麼樣的理論,似乎都不是無懈可擊的。但也就是這樣才能有很多不同的角度與看法來研究這部片子。

1. 關於Limbo

在滑雪場裡,Fischer被Mal刺了之後,Cobb和Ariadne決定下到更深一層去救他,那個更深一層是第4層夢境或者就是Limbo?如果那是所謂的第4層,那麼Fischer應該沒在第三層被殺死才對,Ariadne利用從高樓墜下的方式當成是一種kick,把她和Fischer送回第三層,再經由各層的kick,包括爆炸、落水和音樂,逐層甦醒並回到現實世界,而留在第4層的Cobb,則是選擇自殺的方式(可能是把自己淹死,一開始他是在水裡醒來的,而在第一層裡的他也沒有離開掉進水裡的車廂,造成淹死),進入Limbo找到齋藤。

但是,根據Cobb的說法,Limbo裡會留下曾經到過Limbo的痕跡和建造的事物,所以當Cobb和Ariadne一開始醒來的時候,他們看到曾經 Cobb和Mal建立的城市正在崩塌,所以那個地方很有可能就是Limbo,人的夢境可以進入的地方就到第3層,更深層的地方就不是那樣排的了。那麼如果那裡就是Limbo,Fischer在第三層的時候就沒有死,所以Eames還能夠用電擊器救醒他。而且他們只有說在服用鎮定劑的情況下死亡會進入 Limbo,並沒有說進入Limbo一定要用鎮定劑後死亡,那麼Cobb和Ariadne使用夢境機器進入Limbo就是合理的。但既然那裡就是 Limbo,那麼Cobb從海水裡被齋藤的人抓到那應該是被第一層的他淹死所造成的影響,而齋藤因為也進入Limbo了,所以會在那裡出現屬於他的日式大宅。我自己是傾向這個說法。

夢境機器的作用是分享夢境,所以共處在夢境裡的人會互相影響。然而想法是深植於心就不易改變的,所以當Mal陷入Limbo裡不願離開時,她選擇把那個靜止的陀螺,也就是用來分辨現實或夢境的圖騰鎖進保險櫃裡,這個保險櫃其實就是意識的最深層。而為了讓她認知到他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夢境的Cobb,把小陀螺繼續旋轉,旋轉的小陀螺表示夢境,再放回Mal的保險箱裡,才使她發現到現在的世界並不真實,而尋求死亡以為解脫,只不過這樣的想法就在Mal的心裡茁壯,而造成她再也無法分辨真假最後自殺。

2. 關於結局

我覺得這就是Nolan奸詐的地方,他把鏡頭停在那個小陀螺上,引發了兩種看法。一種就是陀螺不停旋轉,Cobb的兩個小孩和他當初要逃走的時候一樣的畫面一樣的場景,那就表示Cobb其實根本就還在夢裡,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想像。那麼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做夢的?他意識裡的Mal一直強調她才是作夢的那個人,所以搞不清楚現實或虛幻的人搞不好其實是Cobb,當Mal跳窗自殺的時候其實她已經醒來而Cobb還在作夢,他爸爸也跟他說過「回到現實來吧」這樣的話;或者是他在Limbo救援齋藤的行動失敗,他和齋藤一直沒醒來,後來他下飛機回到家見到孩子都只是他的夢境。

另一種說法就是Cobb有回到現實生活來,因為最後那個小陀螺其實不像之前在夢境裡一樣轉得很順,有點像是要停下來的樣子,而且最重要的是小孩有把臉轉過來了。也或許說,那個陀螺轉不轉停不停對Cobb來說已經不重要,他親自解決了自己心裡對Mal的愧疚感,他終於見到朝思暮想的孩子回到了家,他不再需要圖騰來幫他辨識夢境和現實了。我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

劇中的演員每一位都是一時之選,Leonardo DiCaprio現在像是在蒐集公仔一樣的不斷的跟名導演合作,像是Martin Scorsese、Sam Mendes、Steven Spielberg、Danny Boyle,再加上這次的Nolan,接下來還有和Clint Eastwood的合作,他和這些風格各異的導演們合作也都有驚人的傑出表現,作品水準都很整齊的高,如果你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you jump I jump的Jack那對他未免也太不公平了,而且其實我覺得Titanic有點害到他,因為Titanic而認識他的人都因為這單薄的劇本而誤以為他是只有臉蛋的偶像,但其實他在Titanic之前的表現就很不錯了,現在經過多位名導的淬煉他的演技真的是越來越純熟;Joseph Gordon-Levitt從小童星開始打拼,到了《神祕肌膚Mysterious Skin》裡讓人驚艷他的演技,《戀夏500日 500 Days of Summer》裡嘗到愛情酸甜苦辣的大男孩讓他大受歡迎(其實我覺得Summer是個莫名其妙的女人...),這次在全面啟動裡也有很搶眼的表現,無重力那一整段更是像跳舞一樣的優雅;Ellen Page則是自《鴻孕當頭Juno》裡的未婚小媽媽角色紅了之後,在這部片子裡再度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Tom Hardy在劇中痞痞的模樣是本劇的eye candy;之前瑪麗蓮姐姐說渡邊謙在裡面很帥我還不信,好啦他在裡面的真的很有架勢;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Cillian Murphy,他可以發揮的空間太少了(我本來以為他會是壞人結果是好人小開),不然我本來是為了他去看的說XD

其實裡面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和劇情可以探討,所以儘管我並不認為這是一部多麼有深度的片子,但它仍然提供了非常好的娛樂和腦部運動的效果,精彩刺激,緊湊又有趣,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業電影,而且大概也是今年最棒的電影之一了。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帝國毀滅 Downfall / Der Untergang

我想很多人都看過youtube上的一系列搞笑影片:Hitler和一堆將領在房間裡討論事情,然後他大發雷霆一整個爆走的片子,由於影片講的是德文,所以就被大家配上各種搞笑的字幕,從Hitler的X-box被鎖機到歐巴馬贏了黨內初選,連前陣子中職又爆發打假球弊案都有人拿來惡搞。那段影片就是出自這部電影《帝國毀滅 Downfall》。這部2004年的電影我一直到前天才有機會看到,看完之後發現原來的內容是如此沉重,被俄軍包圍的柏林,等待永遠不會來的軍隊。那些搞笑的片段,似乎不再那麼好笑了。

過去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Hitler,這個致使整個歐洲曾經陷入將近30年黑暗的大獨裁者,總是以瘋狂、邪惡、令人厭惡的形象出現,的確,Hitler所帶領的納粹德國犯下令人髮指的罪行,這是大多數人都同意的,不過這部由德國人自己拍攝的電影,則是對世人呈現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Hitler形象。這裡的Hitler,不是那個下令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使歐洲陷入水深火熱的惡魔,而是個愛狗、吃素、對女人和小孩和善、憔悴的普通人,在他人生的最後10日裡,他仍企圖力挽狂瀾,調動那幾乎不存在的軍隊,堅持死守柏林,和共處16年的情婦在最後一刻正式結為夫妻,在他最好的朋友,第三帝國裝備及戰時經濟部長施佩爾離開他的時候(他說他不知道Hitler在殺猶太人我才不信),會傷心的流下眼淚。如果你不知道Hitler的歷史,甚至會有可能因此同情他,而這也是這部電影當初在上映的時候招致最大的批評,美化Hitler。但電影裡也沒有完全的將Hitler描述成一個悲劇的好人,我們仍可以看到他在調度和命令軍隊時的殘酷與冷血。明知軍隊在前線已無勝算,仍堅持要他們趕回來,對於逃跑的軍官下令處決,對於正在死亡的百姓說出「年輕人就是要犧牲」這樣的話,對於提出不同意見的將領怒不可遏。而透過身邊那些仍死忠的將領,我們仍能感覺到他的領袖魅力以及影響力和對德國人民洗腦有多麼成功與深入。

我覺得說這部片子美化Hitler倒是不至於,導演Oliver Hirschbiegel說他是要把Hitler去妖魔化,讓大家都看到這些被世人唾棄譴責害怕的劊子手,他們也有人性的一面,所以在youtube上的搞笑影片他都一笑置之,他認為這些讓Hitler因為各種事情而發怒的情節,和他要展示Hitler人性化一面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他們的電影公司不這麼想,今年才發生大規模的移除影片事件,真小氣)。除了Hitler,劇中的納粹軍官們,像是惡名昭彰的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在Hitler叫他離開柏林不要留下來等死的時候,竟然激動的哭了,還說「我從來就沒有違背過元首的命令,但這次我不會聽他的,我要留下來。」;Hitler的副官即使在他死後,都還堅守他的命令為他處理屍體;被處決的軍官臨死前喊的還是Heil Hitler;在Hitler自殺後,無論是因為無法面對失敗擔心事後遭報復,或是忠心殉國追隨他們的元首,有許多人都自殺了。在過去和納粹有關的電影裡,納粹軍隊都是鐵血的、有紀律的、毫不留情的,這裡的納粹軍隊,因為受傷哀嚎聲不絕於耳,死亡,自殺,茫然與無助,堅持整齊的軍服,投降後仍然頒發的鐵十字勳章,這裡的德軍,他們也是戰爭中和野心家操弄下的犧牲者。

這部片子是德國人自己拍的,是對於過去那段歷史的審視與懺悔。裡面也提到一個觀點,那就是當年的混亂並不只是Hitler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當時的全德國人必須共同承擔的。如果你曾經看過二戰結束後柏林的照片,你會看到在斷岩殘壁中的德國人,彷彿是在為他們曾經做出的選擇贖罪一樣的默默承受。劇中的 Hitler和戈培爾都說過「這是德國人民自己選擇的」。的確,當初納粹黨的興起和掌權並非靠著革命或是政變,而是由德國人民一票一票投出來的,由國會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法案,把整個國家的權力都交給一個狂人手上的,正是以民主埋葬民主最好的示範。然而劇中同樣也在講述德國人的自我反省,例如那位加入納粹青年軍的小男孩,原本還執迷不悟的要和俄國人打仗,拒絕父親要他回家的請求,後來在嚐到與死亡接近的滋味之後才有所體會,轉而開始幫助戰火中的百姓;這部片子是取材自Hitler身邊的女秘書Traudl Junge的回憶錄,她在影片的開始與結束也都有出現,她在最後的影片說的話讓人感到驚訝,她說她是一直到戰後才知道Hitler殺了這麼多人,但是她也說,當她經過Sophie Scholl的紀念碑時才發現,為什麼Hans和Sophie可以看清納粹的本質和他們在進行的事情將會對德國和整個世界造成什麼影響,Traudl Junge自己卻做不到呢?因為Sophie Scholl和她的哥哥Hans也是在她這個年齡的時候投入反抗運動最後被處死(Hans & Sophie Scholl的故事,可以看一本很震撼人心的書叫《白玫瑰1943 Die Weisse Rose》),「年輕不能當作無知的藉口」,這是她最後的結論和懺悔。

這部德國影史耗費最大的電影,不只在德國當地有很好的票房和迴響,在世界各地也都深獲好評,還獲得200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這部片子不管是在演員的演出,例如飾演Hitler的Bruno Ganz讓人激賞的表演,飾演Eva Braun的Juliane Köhler,身為元首的女人不離不棄,保持樂觀和優雅的和Hitler共同赴死,還有在演員和本尊的相似度也都極高,服裝、佈景每一樣都力求完美。這是很沉重的電影,人物眾多,而且也沒有詳細告訴觀眾每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和人物背景,只是用殘破的柏林街頭景象、驚慌的柏林人民、壓抑緊繃的地下碉堡、不時傳來的砲火聲和哀嚎聲、崩潰喝酒的軍官們、堅持對元首效忠的軍官士兵們、絕望的氣氛和不斷自殺的畫面,還有一個即將毀滅的第三帝國和Hitler,以及整部片子中最怵目驚心的,戈培爾的妻子,因為深信當Hitler不在了,這個世界將不再適合人生活下去,而一個個親手殺了自己六個孩子,近乎信仰的深信不疑,用這些畫面和故事編織成一個影響20世紀最重要時代的終結。

這部片子大概是我近年來看過最發人深省的電影了,也是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中最棒的其中之一。看完之後的人都能了解到,歷史的重要性在於提供人們一個反省的機會,還有不再重蹈覆轍的借鏡。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Massive Attack 2010 台北演唱會

當我拖著兩條酸痛的腿,從台北回到高雄進家門的時候,已經快要凌晨四點了。我的身體很疲憊,但是我的心情仍然卻非常興奮,所以才會乾脆不睡了來打個心得XD

昨晚的Massive Attack演唱會推翻了之前我的一些誤解。例如說,我以為台灣喜歡Massive Attack的人很少,其實還滿多的,我看報紙寫說大概有5000人。我五點多的時候到的,因為我想排前面會不會很擠啊?結果排隊的人龍短到讓我嚇一跳,後來人就都陸陸續續的來了,最後我竟然站到了他媽的第二排(還好我沒站後面因為我頭一望好多人高馬大的歪果人)!看到井同學的噗說她是第一個來的又站在中間,這樣我大概知道她的長相了XD

第二個誤解就是,我以前有看過有人說Massive Attack不是現場強的團,他們從來就沒出過現場演唱的DVD,我在youtube上看了一些影片覺得好像也是這樣。結果我錯了,大錯特錯!第一首United Snakes一出現就震撼到靠杯!真的是超讚的!音效調的非常好!我看到有人說連C區的音效都很不錯,跟之前Oasis來的時候狀況完全不一樣!特別我還是站在音響的前面,Massive Attack的歌曲都是重節奏的,被震到我胸口都覺得痛了!除了音效,燈光也很棒,非常靈活的配合音樂的節奏來營造氣氛,然後是他們背後的大螢幕,那個字幕真的是太妙了!而且還非常在地化,又三首歌的字幕是用中文寫的真是超甘心,Inertia Creeps那首的中文竟然還和我們的時事配合,明明3D在唱的是性感的歌曲,可是背後跑出什麼劉振鴻和六輕的字幕害我忍不住大笑XDDD 音樂、燈光和畫面三者真的是配合的非常精采!我現在看到的評論大家也都是一片叫好我發現他們現在的音樂已經和第一張專輯那種hip-hop風完全搭不上邊了。他們把現場演唱的歌曲改的非常搖滾風,那個狂野的吉他聽起非常過癮(不過如果Mushroom還在他八成會當場和3D互毆吧XD),搭配十分厚重的節奏真的很震撼,整個南港展覽館的地板都在震(第一次震的時候我感到有點可怕後來就覺得超好玩的)。Massive Attack是一個很有他們自己的想法的團,他們在政治上的狂熱更是眾所皆知的事,在演唱會上用字幕和影像對歌迷傳達他們的想法和訴求,對於自由的熱愛,對於世上不公不義之事的控訴,唱Girl I Love You這首歌時各種資源分配數字的對比,各種和自由相關的語錄(不過有個錯字,什麼民主的弊端他打成民主的幣端),唱Inertia Creeps時搭配各種台灣的新聞時事標題。我很高興,即使出道了22年,他們還是很激烈的指出他們看到的不公平,不爽就大聲罵,用他們的方式想要讓這世界更好。

如果這次演唱會有什麼要抱怨的,那就是現場觀眾了。
我在進場的時候看到有歪果人拿著紅酒我就覺得很誇張了,場以後喝啤酒抽煙的人超多,剛剛看到有象的臉書有人說竟然還有人在傳遞小藥丸的。我知道Massive Attack的音樂很常和藥物啦酒精啦之類的沾上邊(看youtube的評論就知道...),不過既然在演唱會也要尊重一下其他觀眾吧,我們附近還好沒這麼嚴重,其他想好好聽個音樂就這樣被打擾的觀眾一定很不爽。但我覺得這場的觀眾都好嗨啊,可能是曲風的關係吧,讓大家都有點陷入迷幻的狀態,站在我前面的女生搖到都快倒地了(也當然有可能是她喝醉了的關係,她拿了一罐很大罐的麒麟在喝= =")

一開始Martina上來開場的時候我和隔壁的姊姊就覺得她好忙!又要唱歌又要敲鼓敲木琴彈吉他敲鈴鼓彈鋼琴,就看到她一直在那裡忙來忙去
的XD 然後Horace Andy一整個悠閒的感覺,無論是唱歌還是在舞台上,都用一種很輕鬆的態度在那裡晃來晃去;然後是Daddy G,我覺得他的演出部份太少了,就連和3D一起唱Mezzanine的時候好像也都很隨性的感覺。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高頭大馬的,他的臉我看的非常清楚XD 這幾個團員好像妖怪一樣一點都不老,特別是3D和Daddy G,他們看起來跟十幾年前的長相沒什麼兩樣。

然後就是3D了。排在我前面,一樣也是一個人來的一位陌生姊姊和我閒聊沒幾句就跟我說她超喜歡3D的因為3D超帥!因為英雄所見略同所以我們聊的挺高興XD 我們發現現場有很多女生,提早來排隊的大多都是女生,大家該不會都是為了3D
的美色而來吧科科(還有歪果男在演唱會上瘋狂大喊3D!)~等到我們進去之後因為第二排是完全空的,我看到3D專用的那個小合成器我就堅持我們一定要站在那個前面。3D這次還是穿著長襯衫,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他不熱嗎XD 之前認為站後面一點比較好這種鬼想法是哪裡來的啊?當然要站前面,因為3D看的一清二楚的我超幸福啊!而且我們站在中間偏左一點點的位置,當3D埋頭玩他的小合成器的時候我想站右邊的人一定覺得很幹因為只看的到他的背影而已(如果你有常常看他們的演唱會影片,就不會犯站在右邊這種錯誤XD)。所以整場演唱會除了他跑到DJ台去的時候只看的到他的頭,其他的時候都看的很清楚!3D你還能再更可愛嗎!一堆手勢、抖動、還有瘋狂的舞蹈(可是他一跳舞就會跑去舞台後方很討厭XD)!基本上我的目光都是對著他的他真的是太棒了嗚嗚嗚~~~

昨晚的一切好像作夢太震撼(我重複用了這個詞好幾次但我覺得這是最可以形容Massive Attack演唱會的詞),不枉費我花了這麼多錢跑這麼遠去看他們了,
太值回票價,再來一次的話賣更貴我也會去看,有機會的話我還要再看,我要當他們一輩子的歌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