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承認,這部片子如果沒有Tom Hiddleston,我八成不會去看。看完之後,我認為如果你不是Tom Hiddleston或是Rachel Weisz的粉絲,也可以不要看。如果要看的話,請抱著"我就是要進電影院看演員走動說話"的態度,然後睡得飽飽的,挑個你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做的時間去,這樣看完之後,心情會比較好一點。
故事簡單來說,就是一位外遇離家出走與情夫同居的少婦,自殺未遂之後,重新檢視這段讓她筋疲力盡的感情。電影的時間是發生在一天之間,隨著劇情的進行,穿插過去她和丈夫以及情人的回憶。這部電影很不得我心的原因,就是它根本浪費了大好題材。過去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電影,描述女性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所處的困境和急欲逃離的心境,例如《時時刻刻 The Hours》中Julianne Moore飾演的50年代中產階級家庭主婦,《真愛旅程 Revolutionary Road》(這中文翻譯真是非常的跳tone,又帶著反諷味道)中Kate Winslet飾演的60年代家庭主婦,這些角色都有著對現況的不滿,還有自我意識的覺醒,但時代的氛圍和壓力迫使她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來尋求解脫。只是一個獲得了重新開始的機會,另一個則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遭到不幸。深海謎情的背景同樣是設在50年代,女性仍然備受壓抑的時候,距離60年代中後期開始風起雲湧的女性解放運動還有一段距離,原本可以針對這樣的議題去做發揮,但這部電影卻沒有。如果要好好講人物心境也可以,但我覺得劇情沒有把一切鋪陳好,於是我們看到女主角Hester對於老公和婆婆一副忍很久的樣子,卻不知道到底為什麼;我們看到Herster和情人Freddie愛得難捨難分,也不知道這樣的戀情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女主角不停為自己對激情的認同去辯護,但卻沒有她為何會如此的動機或個性描述。我從頭到尾就是看到一個過太爽的上流階層女人,為了年輕的肉體和英俊的容貌而沉迷的樣子(關於這點,選Tom Hiddleston真是太有說服力了)。她日子難過嗎?她不愁吃穿,老公或許老了點嚴肅了點,但對她可是疼命命;婆婆很愛噹她?她可是毫無顧忌的反擊,無禮的行為也沒有遭到斥責,我只看到她不知道在不爽什麼而已。雖然丈夫不想離婚,但她自己似乎也沒有積極作為,從Freddie罵她說"我可是那個想要妳離婚的人,妳似乎跳過這個問題"就知道她對於自己已婚的身份大概也無要無緊,只會很阿Q的要求房東太太要叫她Mrs. Page;Hester的兩難似乎有點像《安娜·卡列尼娜》,同樣都是在安穩但缺乏激情的婚姻還有熱烈燃燒靈魂的愛情中拉扯,但安娜所面臨的,除了對愛情的沒有安全感,還有因為外遇所遭受的社會譴責,及被社交圈的放逐;但是Hester並沒有這些問題,她一直都只愛Freddie,老公是個可能對他有點愧疚但可以輕易傷害他的心的人,那句關於William問她 "如果我們有孩子的話會不會有所不同?" 那種近乎哀求她給予一絲安慰的問題,她的回答竟然是 "對誰會有不同?" 如此殘忍的話,所以她根本沒有在兩邊難以抉擇的困擾;房東在知道她和Freddie並非夫妻而她是有夫之婦之後,也沒有太多的批判;而她好像除了Freddie之外也沒有其他朋友可以來鄙視她或說什麼閒言閒語,她少數Freddie以外認識的人,Jackie和Jill,對兩人的不倫行為也沒有任何問題。
所以Hester的悲傷到底是因何而來?會讓她絕望到開煤氣自殺呢?因為Freddie忘了她的生日。沒錯,就是為了這麼一個蠢到爆炸的理由,她去自殺。Hester的眼淚與不幸不是因為她不想要的婚姻,不是因為被她背叛的丈夫,或是她迷死人的情人,她的眼淚與不幸是來自她自己。她是個自私又黏人的女人,她的愛情,使得Freddie窒息。雖然她不斷的堅稱她和Freddie之間是真愛不是一時的肉慾,但無可否認的是她的愛就是把兩人關係活活掐死的兇手。就連被迫圍觀情侶吵架還損失一先令的Jackie都說"在愛情之外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Freddie也聲嘶力竭的說他並不想要這樣的關係,而Hester一開始的時候就知道,但她只想要更多。而且她似乎是個掌控欲很強烈的人,她要什麼事都順她的意,她要Freddie配合她理想中的愛情,但Freddie並不是那樣的人。我認為Freddie對Hester也是有愛的,只不過Hester實在太讓他有壓力了,才會讓他們連去看個畫展,兩句話不對盤就演變成互相對吼的尷尬局面,這不會是因為單一事件或是短期造成的。Freddie羨慕Hester丈夫William,諷刺他說 "你一定不會忘記她的生日"(而他的確也沒有),除了是Freddie對自己平淡普通的生活感到不滿,恐怕Hester也有意無意給過他 "你沒有達到我的標準,人家William都不會怎樣怎樣" 之類的感覺,因為她想要追求她的愛情啊。自殺事件是壓垮兩人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我覺得這或許也給了Freddie一個離開的機會,去南美洲的工作只是剛好而已。但他的激烈反應也不是藉題發揮,曾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他,必須要盡最大的努力才能保住性命,還有更多的人想活下來卻沒有辦法,但Hester這個盧小小的女人只是為了這樣小事就尋死尋活的討拍求重視,不要說Freddie會氣炸了,連我都覺得天啊你這個女人有夠煩的!用一哭二鬧三上吊來留住男人,一個只想自由自在的男人?真是可以寫入教科書的最佳反面教材。劇中有一幕是,一群人在酒吧裡一起唱著Jo Stafford的經典歌曲You Belong To Me,旁邊那一對,被Freddie舉來做例子的情侶Jackie and Jill會唱,Freddie也會唱,滿酒吧的人都會唱,只有Hester不會。這首歌唱什麼呢?當你開著銀色的飛機越過海洋,看到叢林被雨水打濕,看著金字塔,在一個熱帶小島欣賞日出時,給我個照片或記念品,或許你不在身邊我會很寂寞,你也會很寂寞,但親愛的請你記得,當你有一天想回家的時候,你仍然是屬於我的。我並不是說你要把伴侶出去當丟掉,回來當撿到,而是愛情不在完全佔有和一天到晚黏在一起,你得要適度的放開手,給對方呼吸的空間,但Hester就是不懂,Freddie為什麼不能一天24小時都做她的羅密歐。難怪Freddie想逃了,如果Freddie上男女板去po文,□ [心情] 我女朋友鬧自殺,然後羅列Hester的作為(我叫她不要把鞋子放在桌上她還是硬要放),下面大概會得到一堆 "塊陶啊!"、 "這樣下去兩個人只會更痛苦"、 "有什麼好問的還不快分",還有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你們兩個是絕配千萬別放出來害人啊" 之類的推文。當然,如果他有說明兩個人是外遇劈腿的狀況,那麼下面大概只會有 "外遇的都去死" 之類的噓文了。
我在某篇很棒的影評看到這部片子讓他想起了James Ivory全盛時期的英國文藝電影。我的感想是差太多啦!James Ivory的那幾部電影,除了壓抑氣氛之下的感情掙扎,還有許多關於階級不可突破藩籬的探討,而且都好看多了!深海謎情是部劇情單薄又讓人昏昏欲睡的無聊電影,不要說兩位男配角了,就連女主角的角色塑造都很空洞。畫面僅在幾個室內的場景,看得出來是個小成本的電影。全片多是用對白來推進劇情,但老實說這些對白聽到最後有點像無病呻吟和鬼打牆,除了夢鄉沒辦法把這故事推到哪裡去。至於配樂,這部片子很奇妙的,不是太少就是太多。小提琴的聲音是很有渲染力的,但當那悲戚的樂音因為女主角哭泣或是孤單離去而響起時,我只覺得 "拜託妳不要再演小劇場了這都是你自找的",然後就顯得太吵了。或許是因為這是舞台劇改編,我覺得演員們說話和演出的方式都太用力過火了。特別是Freddie對Hester發火的時候,他那種被女友盧到崩潰大喊oh my God的樣子老實說讓我有點想笑,因為有點太誇張了。Rachel Weisz,這是個女主角獨撐場面的戲,很可惜角色的失敗浪費了她的演技。
然後是Tom Hiddleston,或許是他長期在劇場磨練的關係,我覺得他演得有點太用力了,在舞台上或許適合,但在電影裡就會有點突兀,但我相信隨著他越來越多的片約,他會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演出方式。Freddie這個角色跟Loki比起來比較平面,他常常陷在過去戰場上的回憶,念念不忘過去的榮耀,對現在平凡生活的不滿這些特點,並沒有好好被顯現,我們只能從Hester的話和他的怒火去推測。但這部片子呢,對Tom的粉絲來說真是福利大放送啊,我在看的時候,就一直陷在 "天啊我想睡什麼時候才演完zzzzzZZZZZZzzzZZZZZZ",然後 "喔喔喔Tom出來了Tom好帥啊Tom拜託來給我愛我絕對不會盧小小的",接著又ZZZZZzzzzzzz這樣的迴圈裡,除了一開始的側面全裸(真想捏捏他那個白嫩的大腿),劇中那種復古的服裝和造型,長大衣啊西娤啊,完全襯托他修長的身材,就像他在《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中費茲傑羅的扮像一樣。Freddie和Hester跳舞那裡我突然對Hester這麼迷戀他的心情有了一點理解,如果我擁有這樣美好的男人,我當然也會死都不讓他離開啊!我覺得Tom很適合 "不生氣時的Freddie" 這樣的角色,他有一種無憂無慮的氣質,那是不需要擔心什麼其他的問題,只要專注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並不是說他不努力,Tom也在這一行努力了非常久,終於等到他的時機來臨,而是他可以心無旁騖的朝自己的目標邁進,我想這是出身自優渥環境所培養出來的吧,就像一些要一邊等待機會一邊打幾份工的演員,看起來就是會有一點滄桑和世故的感覺。Tom也常讓我想起一些老式的東西,例如那些風度翩翩的黑白片大明星,或許他也讓演藝圈想起了過去美好而優雅的時光,所以他的才會很常接到屬於過去時代的角色吧,《戰馬War Horse》中溫柔的軍官、深海謎情裡的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午夜巴黎裡華麗爵士年代的大作家,甚至是亨利五世裡的國王。即使在雷神索爾裡面,他也可以把原著裡那個標準壞人臉的Loki演成養尊處優的貴氣王子啊。我並不擔心這會使他因此受限,他的事業正在起飛,而他是有演技可以突破定型僵局的。非常期待他日後的表現。
或許Hester愛上的,更多是她理想中愛情的形態,而非Freddie,她拋棄一切追逐她的夢想,到頭來卻什麼也沒有得到。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一邊是使你著迷又心碎如惡魔般的渴望,另一邊是使你窒息的深藍海洋,不管選擇什麼都無法完美,愛情有時候真是驚人的諷刺啊。(更驚人的是這麼爛的電影我還收得了尾)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讀書小事記 1
最近看了幾本小說,但不知怎的好像都踩到了程度不一的地雷。我挑書的眼光變差了嗎?
主角是位記者,過去曾是出版社編輯的他說,最可惜的莫過於看到一篇小說,有著很棒的開頭和設定,卻在故事進行下去的時候逐漸失去它令人驚奇之處,或是顯得後繼無力。我認為這樣的形容,用在殺人不為什麼這本小說上也可以成立。的確,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它的描述方式和鋪陳,也真的會讓讀者想要一口氣讀完,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但隨著一頁頁翻下去,開始出現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發展,例如女檢察官把一個謀殺案的主嫌帶回家上床這種事,真的有可能發生嗎?他們的戀情未免太突兀了,為兇手脫罪的劇情既不合理又漏洞百出,這樣的轉折缺乏說服力。雖然最終揭露的殺人動機,我還滿喜歡的,但說真的也不用到寫一整本書來故弄玄虛的地步。如果扣除掉作者似乎想要滿足內心某種近似瑪莉蘇心態的欲望而做的劇情安排(女檢查官一看到初次見面的嫌犯就認為他不可能犯這樣的罪,還愛上他,違法犯紀的為他奔走),我會更喜歡這本書的。但重點是沒有這樣的安排這故事大概也就寫不下去了。
我不是很喜歡茱蒂皮考特的書。她的書常是帶著爭議的主題,而且容易閱讀,但常會流於煽情,還有為了產生讓人驚訝而在結局刻意安排的轉折。雖說我不喜歡,但她的書我也看了三本,分別是姊姊的守護者、事發的十九分鐘,還有這本家規。這三本書的模式和相同之處顯而易見。它們都有一個不尋常的主題:基因訂做的小孩和未成年者的醫療權、校園槍擊、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多人視角交替敘述故事;法庭戲;兩個角色發展沒必要的戀情;以家庭和家人為描述的重點;探討手足之間的關係;母親與子女的關係;對於青少年心理精彩的描述(但有時候會過了頭)等等。前兩本我雖不滿意結局,但整體來說我覺得還是不錯看的,不過家規卻讓我有一種老調重彈,而且變不出新把戲的感覺。我大概看不到一半的部分就能猜出謎底。看起來好像很重要的警探,到一半就不見了。不管是媽媽視角還是弟弟視角還是哥哥視角,一般人還是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敘述的語氣和方式都一樣。照理說應該是重點的兄弟情感,存在的很薄弱。雅各和西奧的關係讓我想起了梵谷和他的弟弟西奧(連名字都一樣),同樣有與眾不同、不太為外界所接受的哥哥,同樣是照顧哥哥的弟弟,梵谷和西奧之間的感情和牽絆,我光是看他們來往的幾封書信,就感覺比家規中用一本書來承現的雅各和西奧要深得多。想要寫自閉症對一個家庭的影響,讀者是能感受的出來,但想要寫法律的程序是否能一體適用在有不同需求的人身上的探討,卻略嫌表面。但是終於,雖然有點草率,不過我喜歡這本書的結局。
有些關鍵字一出現在文案和介紹裡,我就會進入不理性消費模式伸手去買那本書,不管到底寫得怎麼樣。像是校園槍擊,還有世界末日。死黨基本上就是這樣出現在我的書櫃上的,因為它提到了校園槍擊。不過我想看的校園槍擊是像科倫拜事件的那種,跟這本書裡提到的相差甚多。如果書寫得好看就算了,問題是看完之後我只覺得浪費了時間。用多人視角去呈現故事,也沒有讓每個角色顯得更立體;作者似乎想要塑造一個與外人以為的形象完全不同的雙面大魔王角色,根本也看不出來;想要寫同儕壓力和青少年的人際角力、彼此的競爭、三位主角的友誼,也都是蜻蜓點水而已;出現了好幾個看似重要但其實對劇情的進行沒什麼影響的角色,特別是彼得,佔那麼多篇幅,我本來以為他是讓幾個女孩子分道揚鑣的關鍵,結果也不是,他被描述的如此討人厭滿腦子只想著他的演藝事業,他到底是出來幹嘛的?最後領那個便當又有什麼意義?最讓我無法接受的是,從開頭就開始鋪陳的,好像整個事件背後有一個很重大的真相,一個影響了整個故事發展的秘密,結果那個真相太沒有說服力太過微弱,因為這樣的理由帶槍去威脅好友,最後搞到兩死一傷,實在是太中二又太小題大作了點。關鍵第四人也未免太可有可無了。整個故事想講的東西很多,但都失敗了,讀完只有強烈的空虛感而已。非常失望。
殭屍和活死人題材,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歷久不衰,有些作品描述活死人橫行世界的混亂,有些作品描寫人類在面對這樣極端狀況時的人性展現。也有一些像這本,打著活死人的旗子行青少年無聊幻想之實。於是這裡的活死人,會思考有感覺,沒有那麼迫切吃腦的必要,臉色難看可以化妝掩飾,搖身一變成了哥德風美少女,還可以喝汽水,再加上一個看似神秘但其實沒什麼作用和戲份的組織,跟一個無力的族群間對抗。儘管一連串不合理的事件發生,整個設定有很多缺陷,學校裡死了這麼多人卻好像沒人太在意一樣,到最後女主角可是左擁全校最帥的兩個轉學生來個浪漫亡命天涯之旅,讓我忍不住翻個大白眼給她。不過,它的角色對白和女主角的敘述很有趣也很幽默,大概是本書的唯一優點。最後封面那張圖跟黑暗救贖3的是一樣的。好啦我知道都是在圖庫買的,但只差一個禮拜出版的兩本書撞圖也撞得太近了吧!編輯們,美編能加油點嗎?
殭屍迷弟弟在書店看到殭屍兩個字,二話不說連翻都不翻就買下來,看來我們兩姊弟有相同的購物模式。但他看了之後立刻把這本書丟給我,而非加入他的收藏裡。我只能說不是兩個很棒的題材加在一起就會成為一個很棒的故事。把惡搞的句子和劇情加入到原來的經典小說裡,一開始看覺得挺好玩的,一直看下去,新鮮感也不見了,只覺得硬塞進原故事空檔裡的殭屍情節很無聊,什麼少林寺學武功之類的完全沒戳到我的笑點,而且那種"你媽啊這根本是褻瀆我最愛的小說和我最愛的達西先生"的感覺越來越濃重,還沒看完就放棄。或許我比較老古板吧,我希望我的達西先生就只是達西先生,而不是一直講黃色笑話的變態大叔。但聽說作者Seth Grahame-Smith的另一部小說《吸血鬼獵人林肯 Abraham Lincoln: Vampire Hunter》要好多了,最近電影也要上映了,有機會再來看一下。
至少換個書名好嗎?
用部落格文章的型態來進行是這本書的特色。被困在書店地下室的女店員,用不知道哪來的網路上網,把殭屍橫行之後發生的事寫在部落格上,每篇文章後面都還會有同樣用不知道哪來的網路上網的倖存者留言。而這本書本來就是部落格文章的集結,因為作者就是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連載這個擬真的殭屍故事而成名,讓出版社簽下來出書的。前面在書店的部分很有趣也很刺激,但是一離開書店大家開始前進的時候故事就有點失控。女主角威能開太大了,這麼多事都發生在她身上而她都能化險為夷,然後還有空來談個戀愛。好吧或許我太挑剔了,如果主角從頭到尾什麼事都沒發生碰到殭屍就被吃掉了,這樣的劇情大概也不配成為一本書吧。同樣的,主角敘述的語氣很有趣,很粗魯但不做作,要是不要這麼多讓女主角像打電動闖關一樣的情節我會更喜歡這本書的。但結局有點虛弱就是了。
我發現這篇文章裡實在太多殭屍了,罪過罪過。
《殺人,不為什麼 Darum》
主角是位記者,過去曾是出版社編輯的他說,最可惜的莫過於看到一篇小說,有著很棒的開頭和設定,卻在故事進行下去的時候逐漸失去它令人驚奇之處,或是顯得後繼無力。我認為這樣的形容,用在殺人不為什麼這本小說上也可以成立。的確,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它的描述方式和鋪陳,也真的會讓讀者想要一口氣讀完,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但隨著一頁頁翻下去,開始出現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發展,例如女檢察官把一個謀殺案的主嫌帶回家上床這種事,真的有可能發生嗎?他們的戀情未免太突兀了,為兇手脫罪的劇情既不合理又漏洞百出,這樣的轉折缺乏說服力。雖然最終揭露的殺人動機,我還滿喜歡的,但說真的也不用到寫一整本書來故弄玄虛的地步。如果扣除掉作者似乎想要滿足內心某種近似瑪莉蘇心態的欲望而做的劇情安排(女檢查官一看到初次見面的嫌犯就認為他不可能犯這樣的罪,還愛上他,違法犯紀的為他奔走),我會更喜歡這本書的。但重點是沒有這樣的安排這故事大概也就寫不下去了。
《家規 House Rules》
我不是很喜歡茱蒂皮考特的書。她的書常是帶著爭議的主題,而且容易閱讀,但常會流於煽情,還有為了產生讓人驚訝而在結局刻意安排的轉折。雖說我不喜歡,但她的書我也看了三本,分別是姊姊的守護者、事發的十九分鐘,還有這本家規。這三本書的模式和相同之處顯而易見。它們都有一個不尋常的主題:基因訂做的小孩和未成年者的醫療權、校園槍擊、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多人視角交替敘述故事;法庭戲;兩個角色發展沒必要的戀情;以家庭和家人為描述的重點;探討手足之間的關係;母親與子女的關係;對於青少年心理精彩的描述(但有時候會過了頭)等等。前兩本我雖不滿意結局,但整體來說我覺得還是不錯看的,不過家規卻讓我有一種老調重彈,而且變不出新把戲的感覺。我大概看不到一半的部分就能猜出謎底。看起來好像很重要的警探,到一半就不見了。不管是媽媽視角還是弟弟視角還是哥哥視角,一般人還是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敘述的語氣和方式都一樣。照理說應該是重點的兄弟情感,存在的很薄弱。雅各和西奧的關係讓我想起了梵谷和他的弟弟西奧(連名字都一樣),同樣有與眾不同、不太為外界所接受的哥哥,同樣是照顧哥哥的弟弟,梵谷和西奧之間的感情和牽絆,我光是看他們來往的幾封書信,就感覺比家規中用一本書來承現的雅各和西奧要深得多。想要寫自閉症對一個家庭的影響,讀者是能感受的出來,但想要寫法律的程序是否能一體適用在有不同需求的人身上的探討,卻略嫌表面。但是終於,雖然有點草率,不過我喜歡這本書的結局。
《死黨 To the Power of Three》
有些關鍵字一出現在文案和介紹裡,我就會進入不理性消費模式伸手去買那本書,不管到底寫得怎麼樣。像是校園槍擊,還有世界末日。死黨基本上就是這樣出現在我的書櫃上的,因為它提到了校園槍擊。不過我想看的校園槍擊是像科倫拜事件的那種,跟這本書裡提到的相差甚多。如果書寫得好看就算了,問題是看完之後我只覺得浪費了時間。用多人視角去呈現故事,也沒有讓每個角色顯得更立體;作者似乎想要塑造一個與外人以為的形象完全不同的雙面大魔王角色,根本也看不出來;想要寫同儕壓力和青少年的人際角力、彼此的競爭、三位主角的友誼,也都是蜻蜓點水而已;出現了好幾個看似重要但其實對劇情的進行沒什麼影響的角色,特別是彼得,佔那麼多篇幅,我本來以為他是讓幾個女孩子分道揚鑣的關鍵,結果也不是,他被描述的如此討人厭滿腦子只想著他的演藝事業,他到底是出來幹嘛的?最後領那個便當又有什麼意義?最讓我無法接受的是,從開頭就開始鋪陳的,好像整個事件背後有一個很重大的真相,一個影響了整個故事發展的秘密,結果那個真相太沒有說服力太過微弱,因為這樣的理由帶槍去威脅好友,最後搞到兩死一傷,實在是太中二又太小題大作了點。關鍵第四人也未免太可有可無了。整個故事想講的東西很多,但都失敗了,讀完只有強烈的空虛感而已。非常失望。
《殭屍不哭 Zombies Don’t Cry》
殭屍和活死人題材,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歷久不衰,有些作品描述活死人橫行世界的混亂,有些作品描寫人類在面對這樣極端狀況時的人性展現。也有一些像這本,打著活死人的旗子行青少年無聊幻想之實。於是這裡的活死人,會思考有感覺,沒有那麼迫切吃腦的必要,臉色難看可以化妝掩飾,搖身一變成了哥德風美少女,還可以喝汽水,再加上一個看似神秘但其實沒什麼作用和戲份的組織,跟一個無力的族群間對抗。儘管一連串不合理的事件發生,整個設定有很多缺陷,學校裡死了這麼多人卻好像沒人太在意一樣,到最後女主角可是左擁全校最帥的兩個轉學生來個浪漫亡命天涯之旅,讓我忍不住翻個大白眼給她。不過,它的角色對白和女主角的敘述很有趣也很幽默,大概是本書的唯一優點。最後封面那張圖跟黑暗救贖3的是一樣的。好啦我知道都是在圖庫買的,但只差一個禮拜出版的兩本書撞圖也撞得太近了吧!編輯們,美編能加油點嗎?
《傲慢與偏見與殭屍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
殭屍迷弟弟在書店看到殭屍兩個字,二話不說連翻都不翻就買下來,看來我們兩姊弟有相同的購物模式。但他看了之後立刻把這本書丟給我,而非加入他的收藏裡。我只能說不是兩個很棒的題材加在一起就會成為一個很棒的故事。把惡搞的句子和劇情加入到原來的經典小說裡,一開始看覺得挺好玩的,一直看下去,新鮮感也不見了,只覺得硬塞進原故事空檔裡的殭屍情節很無聊,什麼少林寺學武功之類的完全沒戳到我的笑點,而且那種"你媽啊這根本是褻瀆我最愛的小說和我最愛的達西先生"的感覺越來越濃重,還沒看完就放棄。或許我比較老古板吧,我希望我的達西先生就只是達西先生,而不是一直講黃色笑話的變態大叔。但聽說作者Seth Grahame-Smith的另一部小說《吸血鬼獵人林肯 Abraham Lincoln: Vampire Hunter》要好多了,最近電影也要上映了,有機會再來看一下。
《羅密歐與茱麗葉與殭屍》
至少換個書名好嗎?
《愛莉森的打殭屍日記 Allison Hewitt is Trapped》
用部落格文章的型態來進行是這本書的特色。被困在書店地下室的女店員,用不知道哪來的網路上網,把殭屍橫行之後發生的事寫在部落格上,每篇文章後面都還會有同樣用不知道哪來的網路上網的倖存者留言。而這本書本來就是部落格文章的集結,因為作者就是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連載這個擬真的殭屍故事而成名,讓出版社簽下來出書的。前面在書店的部分很有趣也很刺激,但是一離開書店大家開始前進的時候故事就有點失控。女主角威能開太大了,這麼多事都發生在她身上而她都能化險為夷,然後還有空來談個戀愛。好吧或許我太挑剔了,如果主角從頭到尾什麼事都沒發生碰到殭屍就被吃掉了,這樣的劇情大概也不配成為一本書吧。同樣的,主角敘述的語氣很有趣,很粗魯但不做作,要是不要這麼多讓女主角像打電動闖關一樣的情節我會更喜歡這本書的。但結局有點虛弱就是了。
我發現這篇文章裡實在太多殭屍了,罪過罪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