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這個文章的主題是塗鴉界天王Banksy,不如說是布里斯托Bristol這個位於英國西南方的城市。這裡是trip-hop音樂發源地,出產了一些影響英國樂壇甚深的樂團如Massive Attack、Portishead和Tricky;這也是個以街頭塗鴉藝術聞名的城市,特別是還出了個震天價響的Banksy。因為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使得這個城市與英國其他的城市都有點與眾不同的味道,有點慵懶(看看Massive Attack和Portishead那華麗的工作速度和產量就知道XD),碰到某些特殊的議題又十分激進,連帶影響到這個地區的音樂和藝術這類的地下文化運動。有機會的話,我真的很想去看看這個孕育出Massive Attack和Banksy這些如此特殊的藝術家的城市。儘管布里斯托人對自己的家鄉認同感非常強,也喜歡自己的家鄉,不過這篇文結束的部分倒是有著對布里斯托城市氣息的另一種看法,Inkie沒說完的話想要表達什麼呢?
原文在→這裡。雖然翻譯得不好,但一樣請勿轉載。
﹀﹀﹀﹀﹀﹀﹀﹀﹀﹀﹀﹀
Banksy:off the wall
Banksy如何將家鄉的幽默風趣變成百萬美金的藝術
當你造訪布里斯托Bristol的時候,Banksy的壁畫先會吸引你的注意,這位當地的游擊藝術家已經成為藝術界的一種現象。這件作品的標題是The Mild Mild West,描述一隻巨大的微笑泰迪熊,面對三個舉著防爆盾牌的警察,爪子還抓著一個汽油彈。
“人們喜歡這個特別的作品。” 新上市的插圖書Banksy's Bristol: Home Sweet Home的作者Steve Wright說,''可能是因為它為布里斯托人個性的一面做了註解:一個悠哉喝著蘋果酒的嘻皮卻可以被激怒到起來戰鬥。毛茸茸的但是大膽。"
現在可不只有Banksy使布里斯托受到注目。今年(2008年)有幾個布里斯托樂團將會發行新專輯,首先就是90年代中期著名的Portishead、Tricky和之前跟Tricky合作過的Martina Topley Bird。今年對Massive Attack似乎也是異常忙碌的一年,不但要發行新專輯(屁啦這些完全沒有時間觀念的傢伙拖拖拉拉到2010年才發行),還要參加在倫敦Southbank舉辦的Meltdown festival,以及在Glastonbury演出。這些樂團在90年代中期交出他們大部分的音樂作品,他們直到今日仍能延續很好的音樂水準。布里斯托的創意場景,看來並不只是個流逝的時光。
2月在紐約舉辦的蘇士比慈善拍賣會上,Banksy一幅把清潔女工噴漆塗在Damien Hirst的點狀圖上的畫創下190萬美金的紀錄。Banksy畫作之前的紀錄是33萬英鎊。歌手、演員(包括安潔麗娜裘莉)和投資人收集他的畫。對於願意栽培匿名畫家的人來說 - 他是難以捉摸有名的 - Banksy可算是相當有形的了。
就如同Wright在書中所透露的一樣,雖然很明顯的他有天賦,但他也十足是他所生長環境的產物。“毛茸茸的但是大膽" 似乎就是對典型布里斯托人心態一種很好的描述。
不可否認的,布里斯托有獨特的地方。在地理上它被南北部的權力經濟中線切除,它也是唯一一個有著數英里崎嶇西區地形的城市,布里斯托顯著的被孤立出來,有著獨特的世界觀和特別強烈的幽默感及身分認同。很多在那裡唸書的人最後都沒有離開,有超乎一般比例的畢業生留了下來。
我在80年代中晚期在那裡唸書,然而最後還是離開了這個城市。當時我們經常光顧的一些舞廳如Dug Out和the Tropic,而且出席了無數次由the Wild Bunch sound system(譯註1)在一些不太可能的場地舉辦的臨時派對(譯註2),the Wild Bunch後來則成為了Massive Attack。
它總是個能讓人感到非常放鬆的地方─有時候有點太放鬆了(曾經被稱為是"野心的墳場",很容易就在這裡消磨時光個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而要完成的目標只有達到一點點)。它似乎也是個很和諧的城市,不只是當地居民和學生們混在一起過得很好,不同種族融合得也不錯。
種族問題在布里斯托總是產生一種歷史上的共鳴,它曾經是個靠著菸草貿易利益和奴隸交易而致富的城市。一些像是Blackboy Hill和Whiteladies Road的街道名稱仍提醒著大家這段歷史。
"這是一個我們感到曖昧不清的過去。"Steve Wright說。"這是一把雙面刃。這裡有我們所喜愛漂亮的Georgian梯田,但那卻是建立在奴役他人所產生的利益上。這是我們陰暗的過去,對此布里斯托人感到有點自我輕視,有點羞愧,而且十分熱衷於在這之上堆積新的夥伴關係。布里斯托永遠都有種目空一切的顛覆氣質,而Banksy的作品裡就存在大量這樣的傳統。"
例如他的作品秀出了兩個接吻的警察,或者他的暴徒擺出要丟出炸彈的姿勢準備扔出一束鮮花,這是他典型的風格─顛覆性,但總是帶著一點人性和詼諧幽默的筆觸。就如同他自己曾說:"我想顯示出,錢不能將一切事務的人性面都壓碎。”
在1950及60年代的西印度群島移民都被鼓勵到布里斯托去生活工作,有許多人定居在St Paul's 和Montpelier附近的地區。70年代這裡的夜生活開始發展,藍調舞廳和徹夜營業的小酒館很快的崛起(St Paul's音樂節仍然是每年夏季舉辦的活動,愉快而輕鬆,就像一個小一點的,不那麼狂熱的Notting Hill嘉年華會)。80年代時,在警察突然搜索受歡迎的Black and White Café之後,St Paul's的暴動爆發,是這十年的第一起民眾暴亂。(譯註3)
大約在這個時候,布里斯托的地下活動沉浸在龐克和雷鬼的影響裡,而且很快的接受嘻哈音樂─還有那紐約式多彩繽紛又富創意的塗鴉藝術光譜字體。
這個城市早期的塗鴉狂熱者裡最多產的是3D,也就是Robert Del Naja,後來的Massive Attack成員,曾被Banksy列為他最初的靈感來源。"當時我大概十歲,"Banky說,"有個叫3D的小鬼常常在街頭拼命塗鴉,我想他曾經去過紐約,然後把那裡的噴漆畫帶回布里斯托。塗鴉是我們都喜歡在學校裡做的事,我們都在回家的時候畫在校車上。"
結果Del Naja在街頭畫畫的日子只有3年,從1983年到86年。"我被逮捕過兩次,"他告訴我,“那真是夠了。"
從此他的作品只出現在畫布上,也會用在專輯封面(現在有些他的作品正在倫敦的展覽館裡)。他形容Banksy,一個親密的朋友,是"標誌性的人物,瘋狂而且有創意"。雖然他會定期造訪倫敦,Del Naja仍然住在而且喜愛布里斯托,他也喜歡住在靠近Cornwall和Devon。"有很多布里斯托人到Cornwall度假,那是因為Welsh人不喜歡我們,所以我們就轉去另一個地方。"(↓這是3D當年的畫,倒頭栽那傢伙在幹嘛XD)
對於這個城市的創意生活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布里斯托有它自己的步調,"他說,"就像一個城鎮偽裝成一個城市,而它在藝術和音樂方面的地下活動總是表現得不錯。樂團在他們到達國際水準之前就已經在當地發展旺盛,因為這裡從來就沒有大型的媒體或是音樂產業,人們做音樂是為了滿足自己。"
"創意在這裡從不會以不自然的方式發展。人們只是教導自己然後擊敗其他競爭對手成為小池塘裡的大魚。"
另一個布里斯托街頭藝術先鋒,Banksy的前任合作夥伴Inkie,同意的說:"沒有其他的大城市能夠培養出這樣強調個人獨特性的特質。沒有人會來干擾你。是有一些競爭,但卻是良性的競爭,比在倫敦還要更悠閒一點。"
隨著音樂和塗鴉出現,從1960年代開始在布里斯托和大部分的西岸地區曾有過強大的新世紀/嘻皮文化─有巨石陣(譯註4)和鄰近的夏日音樂會(最有名的就是Glastonbury)這樣的年度儀式。這些全部再加上這個城鎮的近代史和政治激進立場─反人頭税抗議、回收街道活動、反戰抗議,無論他們有沒有意識到,一個努力擺脫歷史包袱的城市形象開始浮現。
現在市議會選擇保存而不是清除Banksy的作品,甚至旅遊局有時候也會把Banksy當成吸引遊客的賣點來推銷。
Inkie說現在布里斯托有年輕人玩街頭藝術的第二波浪潮。"但是他們有許多電腦技能。有了網路一切都不一樣了。"
這顯著的孤立帶給布里斯托的好處或許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但是有些事情不會改變。休閒的魅力使得布里斯托成為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但對某些人來說或許這有點太悠閒了。像是Banksy和Inkie都從布里斯托搬到倫敦去,而且在電腦遊戲界裡有個高階的工作。"整天都泡在酒吧裡實在是太容易了。"他說。
︿︿︿︿︿︿︿︿︿︿
註1. sound system原本是指在雷鬼音樂會裡,巡迴各活動慶典表演的團體,由樂手、DJ和MC所組成,還有一套聲光音響系統,在瑞舞舞會裡的sound system則沒有樂手。現在在網路上都還找得到當初the Wild Bunch sound system在現場表演的影片和錄音。
註2. 80年代得銳舞派對由於警察取締的關係,常常無法在固定的場所舉辦,為了躲警察讓派對順利舉辦,常常是臨時在不知名的場所舉辦,再經由地下電台或是語音留言系統告訴舞客們讓大家殺去現場。這一段歷史在《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少年文化的故事》這本書裡有詳細的介紹,我也有寫過關於這本書的心得文,在→這裡。
註3. 如同上面說的,英國政府在80年代花了許多人力物力金錢去取締瑞舞派對,再加上新右派主義盛行,有許多關於工運和抗議活動在街頭上演,所以當時常有激烈的街頭衝突場面,迷幻異域和《聲音與憤怒》這兩本書裡都有寫到,我也寫過關於聲音與憤怒這本書的心得 ,在→這裡。
註4. 1974年開始每年在巨石柱群都會舉辦大型免費音樂會,被視為是70年代英國嬉皮文化的代表,巨石柱群也成為靈性行動主義的象徵。一直到1985年被警方強力取締並且圍起古蹟之後才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