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社群網戰 The Social Network

大概在前年,台灣在慢半拍慢了約五年之後,終於也和歐美國家一樣開始流行玩Facebook(可能是因為開始有中文版)。只不過國外迷的是臉書的社交功能,而台灣人玩臉書的重心是擺在開心農場之類小遊戲。本來我一直很堅持不玩,因為玩那些小遊戲說真的挺蠢的又浪費時間,不過去年我也打破了自己說過的話去申請一個帳號,雖然我還是不玩小遊戲,但我也深深感受到臉書之所以能夠吸引五億會員的魅力,是因為它其實是在滿足人想要與別人接觸的渴望。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很快很繁忙,平常要忙於工作課業,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在人際關係的經營上,而臉書則是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那些電話或信件的往來、花時間和朋友吃飯交際的活動,你不需要用到很多時間,也可以透過分享與反饋,和朋友們維持感情,你不需要出門,也可以和別人互動交流,滿足社交的需要,而不只是單方面接收網路上的訊息。

在Web 2.0這個網路工業革命的時代,像Facebook這種分享式、個人化內容的社群網站,有不少都已經消失在這股不斷進化的資訊洪流中,但Facebook卻屹立不搖,甚至有一統江湖之姿,時至今日它在世界各地已經擁有超過五億的會員,要不是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禁止他們的人民上facebook,這數字恐怕還更高。這樣一個龐大的網站企業,隨之而來的當然是龐大的利益和影響力。創辦人之一的Mark Zuckerberg是2010年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也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億萬富翁,目前身價大約69億美元。不過在Facebook風光成功的背後,有許多和它所傳達的友誼與分享價值,不一樣的秘辛。2010年的《社群網戰 The Social Network》在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由David Fincher執導,Kevin Spacey監製,改編自《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這本書的社群網戰,是一個關於金錢與貪婪,成功與背叛的故事。劇情大綱其實說來很無聊,一個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在被女友甩了之後,靠著好友Eduardo Saverin的投資,發明了Facebook,但卻在Facebook逐漸壯大之後,和共同創辦人好友翻臉,把他踢出Facebook經營團隊。影片就是在針對Mark的兩起訴訟協調會中,由Mark和其他關係人講述當時的情形。這部戲的廣告詞其實就很貼切的傳達了這部電影的重點:You don't get to 500 million friends without making a few enemies. 成功一定要付出代價,端看你認為值不值得。雖然是以Mark為主角,但我覺得這部戲沒有要幫Mark漂白護航的企圖,也沒有要把他塑造成十惡不赦的大壞人。儘管相信大部分的人在看完這部片子之後一定都對Eduardo被Mark的設局陷害的處境感到難過,當初沒有他那個1000塊資本,不可能會有今天的Facebook,而Mark這樣踢走Eduardo也的確有點忘恩負義,從Eduardo的角度來看的話,Mark是為了成功,犧牲掉自己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但從Mark的角度來說,他只是在做對公司最有利的決定。而且,我覺得Mark是個比較自我中心、有仇必報的人,他對受到攻擊的反應是反擊回去,女朋友Erica甩了他,他就在網路上說她壞話;好朋友Eduardo凍結帳戶,他就把他踢出Facebook;曾經認同崇拜的Sean做得太過火,他逮到機會就把他趕出經營團隊,而他不會去考慮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的。同時他也是個不太有同理心的人,Eduardo獲得鳳凰會入會邀請的時候他沒有為朋友高興而是潑他冷水;別人是否會因為他剽竊創意,被他在網路上謾罵,或是被一腳踢開而受到傷害,或許他事後會有點後悔,但當下他並不在乎,就算感到愧疚也不會說抱歉。以Mark的個性,相信他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有距離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對他來說不是太重要的事。當然他也想要去建立社交關係,例如他儘管把Erica惹毛,還是加她好友希望得到回應,也想要約律師助理去吃東西,但他更想要的是成功,不再當個被忽視的無名小卒,他不會讓阻止他成功的人擋了他的路,所以當他和Eduardo在經營理念和做法上意見分歧,他沒有考慮大家當了幾年同學的友情,或是Eduardo曾經在金錢上資助他的恩情,而是立刻將他除去。但我不覺得Mark就真這麼無情,他也曾經力勸Eduardo要跟上他們;他在兩場協調會上的表現也截然不同:他面對Winklevoss雙胞胎和Narendra的時候完全不留情的諷刺他們,他面對Eduardo的時候大部分都選擇沉默以對;當Sean拿著19000元的支票羞辱Eduardo,他對Sean連說了3次「你做得太過分了」;他的律師說在提到Eduardo的時候,Mark都說他的好話。就像最後律師助理對他說「你不是個爛人,你只是努力要當個爛人」,我想Mark也知道自己在道德上是有虧欠的,但成功的滋味太誘人,讓他不去考慮其他的東西。


這部電影改編的那本書,其實並沒有訪問到Mark本人,所以真實性如何,要打點折扣,畢竟受訪者一定會對自己做某些程度的美化,如果Mark被訪問到他也一定會為自己辯解。真正的情況到底如何,雙胞胎的官司似乎比較沒有爭議,但Mark和Eduardo之間的事大概只有他們兩個人知道,所以我們純粹就電影裡演的內容來講。電影裡的Eduardo對Mark真心換絕情,特別是最後他哽噎著描述到他發現自己的股份被稀釋到剩下0.03%時的景象,因為Andrew Garfield那種溫文儒雅又真誠的演出、讓觀眾更加同情這個角色,但我覺得一開始Eduardo的堅持有點奇怪。的確Sean Parker在私德上不揀點,但他對Facebook提出的方向事後證明是正確的,Mark說在網站腳步還站穩之前就先讓大家看到廣告,「party在11點就結束」,這樣對Facebook不太好,這也是正確的,Eduardo對Sean的反感似乎有點非理性,好像他很不滿自己在Facebook團隊和Mark心中的地位被他威脅一樣,而我覺得他也欠缺了一點對於Facebook發展前景的遠見。Mark是純粹從商業的立場出發來決定Facebook不再需要Eduardo就讓他走,而我覺得Eduardo他把Facebook看成比較私人的東西,「我們的」Facebook,是他和Mark友情的一部分,所以當他想要獲得Mark的注意,就像小孩子賭氣一樣的去凍結公司帳戶,而這麼做是會影響公司運作的,對Mark來說這是不可原諒的。當兩人在觀念和認知上有這樣的差別,做事的方向又不同,衝突和拆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只是Mark用的方式在旁人眼中或是從道義面來講,都讓人很難接受,也讓他看起來像個爛人。


這是一個關於一個人際關係很不怎麼樣的人,卻建立一個以友情連結做為主題的社交網站王國的故事。這部片子沒有什麼太過刺激的場面(連兩個人揮拳頭打架都沒有),全劇充滿了大量又快速的對話,David Fincher用平鋪直述的方式來推展劇情,頂多就是把現在進行的協調會,和過去的故事做穿插,但是一點也不會讓人感到混亂或是不清楚,整部片子的節奏快而緊湊,再加上幾位主要演員Jesse Eisenberg、Andrew Garfield、Justin Timberlake精采的演出,一個好像很無聊的商業故事,被他們講得非常引人入勝,也使得社群網站橫掃千軍拿下包括金球獎最佳影片和導演在內的多個獎項,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也有如囊中之物,它帶來的時代感、衝擊性和話題性,都是使得這部電影備受讚譽的原因。飾演Mark的Jesse Eisenberg,我很喜歡他在《屍樂園 Zombieland》裡的演出,他有一種渾然天成的geek味道,把Mark那種不擅交際的尷尬、驕傲又討人厭,人前的尖銳和人後的落寞,詮釋得很好,讓他也入圍了大大小小的最佳男主角獎項,雖然最後很有可能還是會陪榜輸給連續兩屆入圍的Colin Firth,但他在這部戲裡的表現使他受到比以往更多更大的注目;Andrew Garfield飾演的Eduardo Saverin,我覺得有一絲脆弱的氣質,Andrew和Jesse在劇中的對手戲都很有火花,特別是兩人在協調會上數度對視,那種五味雜陳的眼神讓觀眾對這兩位好友竟然鬧到這種地步感到遺憾;至於Justin Timberlake的Sean Parker,他演得很自然很稱職,讓觀眾會真的討厭這個讓Mark和Eduardo反目成仇的反派角色(簡直就像是硬要介入人家感情的第三者一樣XD),就像一個電影板板友說的,雖然電影和事實會有出入,但戲裡戲外的Sean Parker都是混蛋這倒是真的XD


在電影的最後,Mark分別和雙胞胎跟Eduardo和解(但是最近這幾個人又都重新提起告訴),我想最後律師助理說的話就可以大概傳達一般人對這整件事的觀感。在陪審團面前,他們不只會看證據,也會看這個被告所傳遞出來的形象,而Mark在這點的話是會吃虧的。或許Mark認為他沒有違法,但是在道德面和世俗觀點上他並不是毫無瑕疵,他的手段和整個過程在法律上也不見得就是完全站得住腳。那些和解金,不完全就只是想要避免冗長的法律訴訟程序,我想也是一種對這些提起告訴者的補償,只是Mark真正失去的東西,可能就補不回來了。最後Mark一個人坐在會議室裡,不斷的按重新整理鍵,期待Erica能夠回復他的好友邀請,就說明了一切,想要成功真的是有代價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