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天使與魔鬼 Angels & Demons

這篇文我上個禮拜就在寫了,想當作2010年的最後一篇文,沒想到拖啊拖的就成了2011年的第一篇文了。

當初《達文西密碼 The Da Vinci Code》瘋狂大賣的時候我就感到很奇怪,到底為什麼這本書可以引起這麼大的風潮。裡面那個「抹大拉的瑪麗亞的子宮就是聖杯」的大梗並不是原創,1982 年時就有一本書叫《聖血與聖杯 The Holy Blood and the Holy Grail》是以此為主題,而真正的符號學大師Umberto Eco在他的經典小說,1988年出版的《傅科擺 Foucault's Pendulum》裡面就針對了聖血與聖杯裡的陰謀論諷刺了一番;書裡提到的一些歷史考證和符號研究,也被很多後來陸續出面反擊的學者們推翻;關於解密的部分,其實看過Umberto Eco的小說《玫瑰的名字 The Name of the Rose》和《傅科擺》的人應該會覺得達文西密碼相較之下真的算是小兒科;作者Dan Brown在接受訪問的時候不斷的宣稱書中的史料是正確無誤的、這本書可以移到非小說類等等的言論也讓我很不欣賞;更不要說,因為這本書大賣而讓很多人把 Dan Brown拿來跟Umberto Eco比較,甚至是拿Umberto Eco來和Dan Brown比較,這種根本是侮辱大師的事,還有一堆人竟然因為一本小說就去懷疑自己的信仰這種蠢事,都讓我對Dan Brown這個作家和他的作品沒什麼好印象。


但平心而論,這是一本好看的小說,節奏快速刺激,而且裡面關於歷史宗教陰謀的部分,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困難,即使你對基督教歷史一無所知也看得懂。相較之下,玫瑰的名字和傅科擺就有很大的門檻,並不適合每個人,讀完的人也不見得完全讀懂。我們可以想像達文西密碼會被拍成好萊塢電影的樣子,而事實上也真的被翻拍了(現在只要賣座的小說大概都會被題材枯竭求才若渴的好萊塢拿去拍電影),2006年由Ron Howard導演,Tom Hanks主演的電影版上映了,看起來是金獎組合,其實成果挺不如人意的,爛番茄只有慘不忍睹的25%,我在電影院裡幾乎睡死過去。所以當另一部改編自 Dan Brown小說的《天使與魔鬼 Angels & Demons》要上映的時候我實在沒有太大的興趣。不過之前在HBO上看過之後,發現其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糟,雖然這部片子又步上達文西密碼的後塵,爛番茄上只有35%,但和達文西密碼的陳悶比起來,已經緊湊刺激多了,比達文西密碼好看。只是Ewan的戲份太少了!Hans Zimer的配樂非常莊嚴恢弘,小提琴的部分更是增加了不少哀傷的氣息。

劇情是描述,在教宗過世之後,即將選出新教宗之際,教廷受到光明會綁架四位主教及放炸彈的威脅,於是找來了哈佛符號學家羅柏蘭登幫忙解開光明會之謎,希望救出四位主教,並且找出炸彈。劇情並不特別,懸疑性也還好。這部片子其實比較像是升級版的旅遊節目,帶著觀眾滿羅馬和梵蒂岡跑,光是這些古蹟和藝術品的場景就值回票價(不過只限於古蹟的外部,內部都是用搭景的),像是萬神殿、聖天使堡、四河噴泉、(偽)聖彼得廣場等等。同時也描寫到一向很神祕的梵諦岡,一些程序和傳統,例如選新教宗的閉門會議流程、影片一開始教宗過世時的儀式、教宗選舉結果要放黑煙或白煙、負責守護梵蒂岡的瑞士護衛隊等等,這些內容讓對於天主教文化不太熟悉的台灣觀眾能夠感到很有趣。和達文西密碼比起來,同樣是充滿陰謀和解密,同樣是Ron Howard和Tom Hanks,天使與魔鬼比較簡單,節奏比較緊湊,場面也比較大,算是一部還不錯看的商業電影。而且重點是,這部片子可是在瑞士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實景拍攝,非常壯觀,對很多人來說這裡真的是有如科學聖地一般的地方,這部電影讓一般人有機會能稍微一探究竟。而反物質爆炸時的特效真的非常美麗壯觀,讓人可以感受到它威力的強大與恐怖。

儘管我對達文西密碼有很多意見,但我不會否認這是一本挺精彩的小說,而電影版把它拍壞了;但是天使與魔鬼,我是先看電影再看原著,我覺得電影版和書比起來各有好壞,翻拍的結果算不錯了,不管有沒有看過原著應該都不會太過失望。Dan Brown的書一向有個很困擾我的問題就是,他的男主角,特別是羅柏蘭登,讓我覺得很瑪莉蘇= ="  迷人又博學的大學教授,每次都會碰到那種千載難逢的大場面和驚人的陰謀,然後都要和女主角莫名其妙的發展戀情(天使與魔鬼原著最後在旅館那一段我看了很討厭,就說他的書很好萊塢式,就是不管怎樣的劇情男女主角都要搞在一起),每次都要靠他拯救一切,主角威能開很大,這...這根本就是作者自己理想型男人的投射吧!幸好電影版是Tom Hanks演的,誰能討厭Tom Hanks呢?而且劇中也把書裡不太合理的劇情給刪了,例如從高空跳直升機竟然沒摔死,還有男主角和壞人打架的部分,讓電影版的羅柏蘭登不那麼厲害但也不做作,但Tom Hanks的表現也就中規中矩,沒有特別得讓人印象深刻。至於女主角維多莉亞,她在書中的時候就讓我很不喜歡,的確她很聰明,但我認為她有一種聰明人的傲慢,她一開始對於梵蒂岡的歷史和傳統似乎並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那個危險的反物質,也是她不顧養父的勸告硬是要做的,她覺得一切都在她的(科學的)掌握之中,沒有想到卻是無法掌控的人心使得一切失控;至於電影版的女主角,因為劇情的關係讓她可有可無,不過飾演女主角的Ayelet Zurer很有氣質,而且感謝老天,她沒有像原著裡一樣只穿著短褲(又是一個Dan Brown好萊塢式小說的安排),而且幸好男女主角沒有莫名其妙的談起戀愛來。

至於書中其他的角色,像是非常重要的CERN院長寇勒在電影中被刪去,裡面許多角色的個性和行為也有所變動,但我覺得這些改編都算合理,特別是大選舉官的角色,在書中他是一位睿智無私的人,但在電影裡,或許是為了增加懸疑性,而讓他有一種仍然在乎世俗名利的感覺,似乎他是很想要當教宗所以才不顧總司庫的建議疏散人群繼續閉門會議。但我覺得這樣的改編,反而可以顯示出這些神職人員的人性,不管他們當到如何崇高的位置,他們都是人,都會有私心,但他也是良善的人,就像最後他告訴藍登「因為我們是人,所以不完美」,而最後他也秉公協助歷劫歸來的主教當上教宗。另外編劇也把書中教宗生子的橋段改掉了,這樣也好,因為我也不是很喜歡那個安排,太刻意營造戲劇性了。

天使與魔鬼的主題是科學與宗教的衝突。以前我知道同事海瑞是基督徒時,我問他「你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嗎」,現在想起來我的行為真的是很沒禮貌。自古以來,宗教和科學便一直存在著衝突,宗教認為科學沒有道德不受控制,科學認為宗教迷信愚昧;過去宗教界迫害科學界,如今科學界嘲笑宗教界。其實宗教和科學就一定要對立嗎?為什麼不把它們想成是描述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的兩種方法?用各自的方式和角度,來解釋和觀察這個神秘又精巧的世界。這樣的想法必須建立在尊重與理解之上,否則就會像劇中的人物一樣,維多利亞她可以算是科學界的代表,影片一開始的時候就連其他的科學家都勸她「不要這麼快把我們都送上天堂」,但她還是堅持捕捉反物質,她那種科學家的自大認為人類是可以掌控自然凌駕在其之上的,她看到的是可以把反物質拿來當成能源為人類所用,沒有想到反物質同樣也可以造人類的毀滅;而總司庫就是宗教界的代表,他堅信上帝創造世間萬物,對於所謂「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能被發現,因而將撼動整個宗教界的根基感到震驚,他無法接受這樣的可能性,對於願意接受的教宗感到憤怒,為了拯救教會因而安排出一切計畫,甚至痛下殺手。維多利亞和總司庫都各自代表了科學與宗教偏執、激烈的一面,沒有溝通,沒有尊重,沒有接受另外一種可能性的心胸。維多利亞或許沒有總司庫那麼偏激,但是我想那是因為她是女主角的原因,而且在電影裡她被人型立牌化所以沒什麼好發揮的,但我是真的挺討厭在書中的她,像是穿短褲去梵蒂岡,人家糾正她她還很不以為然的樣子,情況的確是很緊急,但是表示一下對於冒犯對方傳統的歉意並不困難吧?還有破壞書的事情,我知道馬上連整間圖書館都要毀滅了時間很緊急,但我還是對她啪一聲就把那麼重要的古書給撕了連一點愧疚的樣子都沒有很有意見,或許是我的偏見,我覺得她似乎並不只是因為要把握時間,而是這本古物對她來說似乎是毫無價值不需要被好好對待的東西。

相較於男女主角像是電動人物一樣的闖關破關,個性不突出立體,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應該就是由Ewan McGregor飾演的總司庫了。就像是宗教和科學,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總司庫就是天使,也是魔鬼。他有最虔誠和堅定的信仰,但他同時也是策劃整起大災難和謀殺案的罪魁禍首。他用非常激烈的手段,要去拯救教會,讓民眾重回上帝的懷抱,接受主的指引,而不是一昧的推崇和相信科學,把科學當成新世紀的神,因為科學不會提供道德指引,也無法給人心靈慰藉,反而可能加速這個世界的滅亡,所以他用代表純科學的反物質來讓世人看見科學的恐怖,使世人不迷失在進步的假象中。但其實最恐怖的不是科學無限制的發展,而是人心,人心可以把科學研究和宗教用在好的地方,使文明進步以及使人的精神昇華,人心也可以把科學研究和宗教拿來為惡,發展武器和迫害他人。他用錯誤的方式去解決教會的困境,反而犯下更大的罪行。我看到有人說他搞這麼大就是為了要當教宗,我不這麼認為,書裡的總司庫是想要用一連串的神蹟和對教廷的攻擊,來喚醒和加深世人對信仰的熱情,電影裡的總司庫,一直想要撤離聚集在聖彼得廣場上的民眾,停止閉門會議,他也是怕有個萬一的話反物質爆炸會死很多人,而教宗和主教們的死,被他認為是為了保護教會所必須除去的。他帶反物質上直昇機的那一段算是全片最高潮的地方,導演特地用了很大氣很感人的配樂,營造出總司庫捨身救人的悲壯氣氛,我想他一直到那時候都沒想要當教宗的,反物質威力這麼大,他上去了就算跳傘也不見得能活著,他根本就準備好要殉教,把一切交給上帝安排。最後的自焚,對他來說應該也是死得其所,因為他已經完成他的任務了。電影找Ewan McCregor來演總司庫我覺得很合適(雖然從他一出現我就覺得他一定會是最後的大魔王XD),他的總司庫看起來文弱,但是處理起事情又很堅強,不過和原著比起來,少了一點強勢,書裡有一段總司庫隊全世界的人演講宗教和科學的衝突,很讓人省思,電影也删到剩下幾句,Ewan沒有表現出那種渲染力,最後的自焚他看起來也不像殉教反而很像畏罪潛逃,有點壞了總司庫這個角色。

今年,科學家們就有可能發現上帝粒子,解開宇宙的真相,歐巴馬有可能會保守又模糊的承認,外星人的存在,我看到很多人在這樣的新聞下對宗教冷嘲熱諷,雖然我不是教徒,但我看了還滿難過的。劇中蘭登在面對總司庫問他是否相信上帝時回答:「信仰是一種福份,我現在還沒有得到」,蘭登身為學者不相信上帝,但他也不輕視宗教的力量,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在我們不斷追求科學所帶來的真相與進步的同時,我也很希望能夠感受到,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裡,有一個高於一切的力量,可以去依靠,可以去相信。科學不應沒有道德的拘束,就像複製人科技至今都仍存在道德爭議一樣,而宗教也不該拒絕科學巨輪的腳步與改變,它們是這個世界的一體兩面,它們是看這個世界的兩種方法,無論你信仰的是神還是科學,對於另外一方,仇恨只會帶來衝突與傷害,尊重才是最好的態度。

4 則留言:

  1. 我一直都覺得
    信仰是一種緣分

    回覆刪除
  2. 也是啊,大部分人的信仰要不是從小開始建立,要不就是因緣際會之下有了接觸的契機,這就是緣分啊。

    回覆刪除
  3. 你問「你相信達文西的進化論嗎﹖」
    進化論是達文西提出的嗎﹖不是達爾文嗎﹖

    回覆刪除
  4. 對,是達爾文,我寫錯了﹏﹏(# ̄▽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