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國片有感

本篇是回應Marilyn的文章〈那一夜的星光與淚光〉

其實在電影板,國片的問題一直都是萬年月經戰文,每次只要有稍微有話題性的國片上映,這個問題就會被拿來無限迴圈。我曾經是整個電影工業的一份子,加上我本身對電影的熱愛,這個問題其實我一直很有感觸。

記得當年我還是個小E2的時候曾經問過George,為什麼我們影城不多上映一點國片或是獨立製片,清一色都是好萊塢電影的天下呢?George的回答很乾脆:因為不會賺錢。我很天真的跟他說企業應該要有協助振興國片的社會責任,還可以建立形象和口碑這一纇的,他的回答是:這樣還是不會賺錢啊。

我想從一個第一線感受到電影成功或失敗的影城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國片這整個盤根錯節的問題,追根究底還是票房。那麼票房問題最直接指涉的,當然還是觀眾的觀影習慣。台灣的觀眾沒有進電影院看國片的習慣,我們一定有認識一些朋友,直接就是將國片打入冷宮,「我就是不喜歡看國片」、「幹麼浪費錢進電影院看國片」這樣的說法,大家都聽過。台灣有很多觀眾對於看電影這件事要求要有實質的感覺,大家喜歡看大動作、大場面的感官刺激,覺得這樣才對的起送出去的小朋友。在成本上十分弱勢的國片做不出這樣的效果,所以只喜歡看這種類型的觀眾在第一關就會把國片劃掉。另外一些不那麼介意聲光效果的觀眾呢?他們有的會願意買票進場看某些無聊低俗膚淺的外國電影,對國片的感覺卻是「無聊看不懂」,他們不喜歡看電影這件事承載太多負擔,因此被他們認為太過藝術化的國片就這樣又被踢除了。更有甚者,知道這部片很好看,卻還是寧願等到第四台演才看。

於是願意花錢看國片的觀眾越來越少,國片票房越來越差,影城賺不到錢不願意上映,片商虧錢投資意願下降,電影工作者吃不飽造成人才流失,沒有好的從業人員國片品質逐漸低落,不好看的片子更吸引不了觀眾,就這樣惡性循環,台灣的電影工業一歩歩走向死亡。

台灣人一直那麼不喜歡自己國家的電影嗎?不是的。我很小很小的時候被帶去看《悲情城市》,那是一部即使我上了大學都還不太能感受其深意的電影,我一直到這幾年再重看我才深深的被它所要傳遞的力量所震撼。當時我並不了解這部電影在演什麼,我只記得畫面很美,音樂很棒,還有滿坑滿谷的觀眾,座位全滿不說,還有擠在走道上或坐或站的人的,當時在威尼斯影展得了大獎回來,民眾的反應是與有榮焉,而且也讓悲情城市帶起對於這片土地的複雜情感探討的熱潮,更直接的就是九份的興起,雖然說,侯孝賢認為悲情城市同樣也將九份的面貌整個扭曲,但如果沒有悲情城市那麼九份早就會死亡。

如果我們把悲情城市這部對台灣社會影響深遠的經典作品拉到現代來上映,我想它的下場會很悽慘。長鏡頭,緩慢的剪接,沒有太多的動作,就連它的主題也是以一種較低調的方式來呈現,並沒有直接告訴觀眾(當然,以當時的政治狀況也不能太高調就是),這樣的電影會被現代的觀眾批為無聊、看不懂、太藝術了。然後電影院就會意思意思的給個一廳,一天4場,如果口碑不錯,喜歡的影迷還得在網路上串聯請命,或許Roy或Rita會大發慈悲的再多賞個一兩週給它(我不知道他們倆是否負責這方面的決策,我寫他們只是當成電影院高層的代表),最後就被新上檔的好萊塢強片擠到二輪電影院去。

為什麽20年前的觀眾會想要進電影院一探究竟,想知道導演究竟想透過電影傳達什麼訊息,會想要探討一部電影的深層意義,20年後的觀眾卻對這樣的電影避之為恐不及呢?我覺得這是因為這幾年台灣人變的很反智的關係。或許是因為生活、工作、經濟、社會一直處在緊繃不安的狀態下,使得民眾不太願意多花腦筋在思考上,也可能是功利至上的觀念成為主流,觀眾變的不太有耐心去深入的探討一部電影想表達的意涵,一切都要快速而且立竿見影的效果,連藝術對人的影響也一樣,我要馬上哭馬上笑馬上爽,不想要知道更多的東西只想要放鬆。

會造成國片現在這種慘不忍睹的狀況,政府在90年代開放讓外國片大舉傾銷進來更是主因,這些節奏明快刺激的電影,改變觀眾的觀影習慣和口味,這是在各國都有的現象,但在台灣政府缺乏保護本土電影的遠見之下,推波助瀾了這個狀況,使得國片的空間被嚴重壓縮。

過去台灣電影是影展常勝軍,現在則是連自家辦的金馬獎都快變成中國和香港電影的天下。今年的大贏家是《不能沒有你》,但除了不能沒有你和聽說以外今年的國片真的是乏善可陳。過去很優秀出國比賽的台灣電影工作者都怎麼了?或許是因為觀眾拒絕太過深度化的電影,使得電影從業人員也不得不將電影表面化,變成有很多國片都是個人的經驗分享,或是侷限在愛情故事的小品上,沒有深入的劇情和人物塑造,電影的品質自然好不起來。

那麼好品質的電影救的了國片嗎?我們會常看到一個觀點,台灣電影是被一堆拍藝術片的導演們給玩垮的。因為他們拍的片子民眾看不懂,所以大家都不買票進場。被這樣的說法攻擊的最慘的就是蔡明亮,而這實在是莫名其妙。電影不只是商業化的產物,它也是藝術的一種,每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都是商業和藝術並存的,今天不爭氣的明明就是商業電影,為什麼要拍藝術電影的負責?我的確也不是很喜歡蔡明亮的電影,他的電影也的確是很艱澀難懂,但是他在國外得獎不斷備受讚譽,他的藝術成就和將台灣的名號帶向世界這些都是無庸置疑的。法國人可沒指責楚浮拖垮法國電影,義大利人也沒說費里尼拖垮義大利電影,他們都是以這些電影大師的成就而感到驕傲的。在台灣,這些藝術片的導演則成了觀眾自己不願進場的擋箭牌,這實在是不合理的事,我為這些大師們抱不平。

去年的海角七號的確創造了一個國片奇蹟。我是在電影下檔之後才看的,因為當時電影板被海角之亂搞的烏煙瘴氣讓我很不爽看它。我先不對它投注「喔這是國片耶」的認同感,單純以一部電影來看它,我發現它的表現其實還算可以而已,真的不到某些海角親衛隊所渲染的這麼好看這麼精采這麼棒的程度,當時我在黑特板說投名狀拿金馬獎最佳影片算實至名歸,還被海角迷噓過,說這不是我說了算的,的確不是我說了算,啊金馬評審就是這樣說的嘛!海角七號的電影本身的確有賣點,它貼近台灣人民的生活經驗能引起共鳴,於是在一些狂熱的影迷們的大力宣傳下,加上媒體的幫忙,造成一股近年來在國片身上很少看到的熱潮,它的好票房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台灣人的一窩瘋上的,要說它是台灣電影復甦的指標我並不認同。之前我認識兩個小女生,就一直試圖說服我要去看,但我真的沒興趣也沒時間,她們在好話說盡發現我無動於衷之後就開始發動同儕攻勢,「妳還沒看過海角喔好遜喔」,不過我也沒差遜就遜唄!然後她們就使出大決了:「妳不去看就是不支持國片!」,這句話就真的踩到我的大雷。我看過多少部國片,影廳裡都只有我一個人的,妳們這幾個平常根本不關心國片只不過是趕流行以為看了一部海角七號就是國片急先鋒的蠢蛋憑什麼指責我。我受夠了她們這種直銷式的宣傳手法(當時電影板真的有不少文都是在講說我今天拉了幾個人去看我自己看了幾遍的文章),於是我就不客氣了:「老娘買票進電影院看國片的時候妳們幾個小鬼還在包尿布,憑什麼跟我機機歪歪國片的問題?」。像她們這樣的觀眾是不會成為國片再興的基石的。

當然,國片能有一部在票房上這麼成功我也是為它感到高興,為魏德聖鼓掌的。但我認為海角七號的經驗無法複製,而國片要脫離谷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像戴立忍這樣哽咽說出的艱辛拍片過程,找資金,各項工作一手包辦,喬上映的場次,搞宣傳等等,一定會對電影人的熱情有所消磨,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磨出不能沒有你的,有很多優秀的電影人才就這樣磨掉了的,然後整個台灣電影就會跟著一起陪葬。這些狀況在觀眾能夠徹底改變心態,掏出錢來看國片,以實際行動表達支持以前,恐怕都不會有什麼改變。

可能我的想法比較悲觀,但我還是很想對國片有信心的。台灣電影,加油啊!

14 則留言:

  1. 雪莉~ 寫的好深入唷!!!'

    +++ 分數都給妳啦!!!

    回覆刪除
  2. 哈哈,謝謝你啦~
    然後你開了一個blogger卻棄置它?
    太過份了,它會哭哭的

    回覆刪除
  3. 哈哈,超喜歡你的內容,把現在國片沒人掏錢捧場必定萎縮寫出來ㄌ,真的是這樣啦,
    大家感動過後沒有行動支持,優秀的電影人才跟作品就會流失了,不是每個導演都能籌到錢拍出好片><"
    這幾年小品愛情的國片很多,但的確欠缺深入的關懷社會、人文跟我們這片土地的議題,
    雖然海角七號我個人看過後也覺得賣的莫名其妙,但至少活絡一下台灣電影市場,
    這次的戴立忍《不能沒有你》或者接下來的魏德聖《塞德克巴萊》,
    都希望讓台灣觀眾多點省思跟情感,然後國片可以繼續多點深度,
    還有..你那幾個高層代表名字還有包尿布那幾句話讓我敷面膜還笑出來,會有皺紋呀...

    回覆刪除
  4. 雪莉..我要哭了..我剛留言打一堆,送出去都不見ㄌ,還說張貼意見成功..

    回覆刪除
  5. 免緊張,留言現在不就在那兒了嘛~
    這是我第2次讓妳敷面膜的時候笑出來了,我真是罪孽深重啊科科...

    塞德克巴萊我還滿期待的,魏德聖是很有熱情的導演,這部的整體表現應該會比海角七號好,但票房的表現就很難說...

    回覆刪除
  6. 說到電影啊~
    其實我對電影有很深的恐懼感
    雖然我不沉著於聲光效果
    可是總覺得同樣是娛樂
    在家看電影或聽音樂才能夠好好慢慢品嚐
    在電影院裡只有兩個小時
    運氣不好遇上鄰座哭鬧的孩子或手機客就沒有了
    不喜歡的書翻兩頁可以棄讀
    遇到講故事手法讓我無法適應的導演卻不能離座
    所以每次進電影院前都要做很多功課才能好好享受><
    個性龜毛就是這點不好啊~

    不過一年總會遇上一兩部讓人忍不住在心裡回味再三的作品
    這個時候就值得了 ^^

    回覆刪除
  7. Sherry大以前是電影工作者?

    其實現在很少看首輪的電影了

    台灣這些導演都還挺克苦克難,能這樣堅持也真不容易。

    回覆刪除
  8. to冬眠:
    對啊,我記得妳有說過妳不太看電影的,其實看電影能不能看到一部喜歡的感動的真的也是要看緣份和運氣的
    我也超討厭影廳裡討厭的哭鬧小鬼跟很吵的客人,所以我很少在假日去看電影,都選冷門時段去~

    to碎碎唸:
    我以前在電影院工作過,所以也算是這行的一份子囉~
    離開電影院以後我看首輪的頻率也比較少了,現在比較喜歡看外國影集^^
    台灣的電影從業人員,在這種環境下沒有極度的熱情是做不下去的,的確是非常的不容易啊

    回覆刪除
  9. 真的環境不良啊!

    我討厭電影院一堆人,可是只有自己一個坐在廳裡也滿可怕的。

    回覆刪除
  10. 我喜歡自己一個人坐在影廳裡:p
    以前有機會test run的時候是最爽的,一個人包廳讚啊XD

    回覆刪除
  11. 是喔,我只有一次一個人包廳,可能是不習慣這麼特別的感覺吧!

    回覆刪除
  12. 影廳裡畢竟又大又暗又冷,可能不是大家都喜歡,我是習慣了的
    第一次去看U23D的時候就我一個人包廳,我又唱又跳又叫像蕭查某一樣,就很爽XD

    回覆刪除
  13. 這樣很好啊,很會享受^^

    回覆刪除
  14. 看第2次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去,又我們倆包廳(U23D票房好差Orz),我還是一樣嗨結果嚇到他了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