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Taking Woodstock

李安的最新電影Taking Woodstock昨天已經發布中文電影名稱,不過很莫名其妙的是,李安竟然親手挑了一個奇怪的名字叫「胡士托風波」。Woodstock在台灣的翻譯通常都是「伍茲塔克」,選了一個台灣的觀眾不甚清楚的中文譯名我是覺得很不喜歡。不過我還是很期待這部電影的上映,除了這是李安的新作,內容還是描寫那在音樂史上赫赫有名的伍茲塔克音樂節,是當年還沒出生的我非常嚮往希望能親臨的音樂季(當然,除非我的抽屜會跑出小叮噹不然的話不可能)這部由Demetri Martin、Liev Schreiber主演的喜劇電影,是在描寫伍茲塔克音樂節的創辦人Elliot Tiber當初如何排除萬難舉辦伍茲塔克寫下音樂史上重要一頁的故事。李安當初會選這個劇本雖然讓人驚訝,不過從他在理性與感性、冰風暴、斷背山這些看似與他的背景毫無相關,卻能被他細膩又鋒利的完整呈現該時代的文化風氣,我想這部描寫60年代末嬉皮世代的電影是很可以期待的。而這部片也選在今年的8月14日,也就是伍茲塔克40周年的前一天在美國上映,台灣則是在9月,這是除了T4以外今年最讓我想看的電影。

伍茲塔克音樂節是在1969年8月15號到18號,一連3天在紐約州Bethel一個600英畝的農場舉行的大型音樂節,超過30位當時知名的樂手接連上場演唱表演,宣揚愛與和平,反戰與自由。雖然當時下著大雨,不過人們仍在滿地的泥濘中,一邊抽著大麻一邊快樂的歌唱歡笑著。那是60年代的最後一年。60年代是美國社會最不平靜也是最多彩多姿的年代,特別是中期以後,以柏克萊大學為中心開始的各式各樣社會運動如火如荼的在美國的每個角落蔓延進行。年輕人對上一輩主導的國家體系和價值觀提出懷疑與抗議,黑人民權、反戰、自由和平、社會公義,年輕人想要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社會。美國有一個最受歡迎的年輕總統甘迺迪,有影響人權運動最劇的金恩博士,有和蘇聯的軍備競賽,有白色恐怖,有政治陰謀,有越戰,有性解放,有搖滾樂,有嬉皮文化,充滿衝突,充滿對立,充滿理想,充滿熱情,任何經歷過的人相信都無法忘記那個矛盾混亂又美好的年代。大學的時候有個英文老師說他在60年代的時候也在柏克萊大學,當時大家流行的玩意他也都嘗過,當他回想到當時,臉上那個有點恍惚又無限懷念、沉浸在1968年的大學生涯時的表情,真是讓人又好奇又羨慕,這個對我來說只存在在電影和書本中的年代,他竟然親身經歷過!我想那段人生歷程應該是他最難忘的一段日子吧.....

期待這部電影趕快上映,讓我也感受一下那巨大的時代衝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